最近,我看的两本书中,都有点亮了“说服技能”的人物。一本是《明朝那些事儿》中的小配角杨善,一本是《坏血》(Bad Blood)中的大主角伊丽莎白·霍姆斯(Elizabeth Holmes)。前者凭借一张嘴空手套回了被瓦剌囚禁的明英宗朱祁镇;后者凭借精心的包装跻身硅谷身价高达45亿美元的年轻创业者。
2015年底,伊丽莎白和她的血液检测公司希拉诺斯(Theranos)的骗局首先被《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揭露。之后法庭的相关文件显示,被骗的投资人中居然有无数的商界大佬!!如传媒大亨默多克,他们投资经验丰富,但他们还是被骗了。除此之外,伊丽莎白还说服了很多政界名人,如前国务卿基辛格,成为她公司的董事、顾问,为她站台拉投资。
为什么这些名人纷纷中招?除了伊丽莎白对自我形象的精心包装,还有她“空手套白狼”的说服技能。
# 技能一:讲故事,用感性的语言获得认同
要想在短时间内打动面试官、投资人、客户,讲一千遍的科学道理,都不如一个有吸引力的故事来得奏效。乔布斯、马云等都是讲故事的高手,伊丽莎白也是。她善于利用故事引起公众的同理心,进而使人们在情感上倾向她,信任她。她在TED演讲中的一个故事,给大家品一品——
从小到大暑假和假期,通常都是跟我的叔叔一起度过。我还记得他喜欢玩填字游戏,并努力教我们玩橄榄球。我记得他非常喜欢沙滩,我也还记得我多么的爱他。突然有一天,他被检查出来得了皮肤癌,之后很快扩散到了脑部和骨头里。他没有机会亲眼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大,我也没能来得及跟他说一声再见。
PS:顺便吐槽一句,伊丽莎白真的全程都在模仿她的偶像乔布斯,连从口袋里拿出微型血液存储容器的姿势,都和乔布斯当年拿出iPod时的姿势一模一样~
# 技能二:戳痛点,刺激人们对产品的迫切需求
前面讲到,伊丽莎白的公司是一家血液检测公司。其创业的项目是,只用花很少的钱,通过采取手指尖的一滴血,用一台面包机大小的检测盒,检测出上百项生理指标,并在很短的时间内给出检测报告。
不得不说,如果能够实现,这确实是一个伟大的项目,它对使用者来说是需求,对投资人来说就是机会。伊丽莎白不仅抓住了公众的痛点,也抓住了员工与投资人的痛点。正如文中所说的:“硅谷的每一个创业者都想成为下一个马克·扎克伯格,每一个风险投资人都想在下一艘暴富的火箭飞船上占据一席之地”。为了抢占先机,害怕错过先机,不论是富有才干的员工,还是富有金钱的投资人,都被伊丽莎白拉入了她所描绘的愿景之中,心甘情愿地入坑了。
# 技能三:诉权威,让名人为自己信誉背书
从斯坦福辍学之后,伊丽莎白的关系网络还停留在学校关系、家族关系、朋友关系之中。她用自己的项目构想打动了斯坦福的教授和博士,获得了他们的支持。接着凭借家族和朋友关系,获得了第一笔投资。
在争取更多投资人与合作伙伴时,她通过提及两个权威,以证明其技术已经得到认可了。第一个是声明希拉诺斯的系统已经“经过十五家最大制药企业中十家的综合验证”,第二个是声称拿到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技术评估报告。然而,事实是两者都没有,伊丽莎白在说谎。但投资人与合作伙伴被创业的神话、巨大的前景糊住双眼,忽略了显而易见的漏洞,摔进了坑底。
接下来就是见证滑坡谬误的时刻。一批批的投资人,在前一批的投资人的信誉背书下,前赴后继。她的董事会包括了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乔治·舒尔茨,前国防部长威廉·佩里等政界名人,被人笑称:“这个董事会更适合决定美国是否要入侵伊拉克,而不是审查血液测试公司。”
这些名人是否具备审查血液测试的资格对外人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是举世闻名的人,最终成就了希拉诺斯这家独角兽公司估值90亿美元的神话。但谎言终究经不住真相的刺探,一戳就如肥皂泡一样,破了。
战国纵横家张仪游说六国,蜀国丞相诸葛亮舌战群儒,凭借的都是一张嘴。只要还会说话,就一定还有办法。同样的“先忽悠,再兑现”,是很多初创公司会做的事情。但因为所掌握的“硬核”不同,性质也不同。伊丽莎白的个人魅力是无法否定的,但在她选择隐瞒真相,拿病患的生命开玩笑,欺骗包括投资人、董事会、员工、伙伴等所有人时,她就已经泯灭良知,陷入了“成功”的疯魔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