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号称千古第一对策,原文如下: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千古第一对策都讲了啥呢?为什么就这么厉害呢?
我们来看看东林小伙伴们的思维导图作业。
总体来说,大家都非常认真,从自己的角度来解读隆中对,都能言之成文,这点特别好。
作品1作品1,技术方面,完全符合手绘导图的七大技法了,很OK,整体非常美观,可圈可点。
特别是两个小图标,圆圈和小红旗,用得很到位。
中心图画得也符合当下年轻人的潮流。
作品1的角度,跟大家都不一样。
一般从曹操、孙权、刘备三个人的维度展开,本图则增加了刘表和刘璋。
作品2作品2的技法,还需要加强。
中心图挺好的,三分天下,一目了然。
刘备那个分支,太紧凑了。
线条的幅度,“策略”、“人和”、“地利”那三个分支,可以更加展开些。
“高祖之地”那个分支,文字写在线条下面了,影响阅读,要写在线条上面,看得更清楚些。
这幅图的内容分析和逻辑层次,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维度出发来立论,则是非常清晰的,特别赞!
作品3作品3的导图技法,也需要再加强。
尤其是刘备那个分支,“背景”和“计将安出”这两个分支,可以朝中间那个方向来画,这样布局会更平衡些。
小图标用得很赞,特别是用算盘来表示人谋,高呀!
曹操和孙权这两个分支,先把结论画出来,然后再画原因,这是金字塔结构的思路,挺好的,有创意!!
内容方面,呈现得稍微简单了些。
“内修整理”那个分支,字在线下了,影响阅读。要字在线上。
作品4作品4的技法很赞,除了主干分支由粗到细之外,其他的都符合七大技法的要求,非常不错。
特别是中心图,画得十分用心,跟主题非常吻合。
还有“联合”、“对抗”这三个小图标,画得很赞,很形象。
还有荆州的位置,直接用地图来表示,更直观。
逻辑思路也非常清晰,跟作品2的思路差不多,非常好。
本图的手法,是先用黑笔把框架描好,然后再上色,挺清爽。
作品5作品5没有用手绘,用了软件画图。
思路非常清晰,特别赞。
这幅图把背景也画出来了,这点很赞,其他图基本上把背景都忽略了,难能可贵。
曹操胜袁绍那一段,本图放在曹操那个分支里,我觉得放背景那边,可能更符合原意。
我画的隆中对这幅图是我用软件画的。
其他跟大家一样,不一样的是对曹操何能胜袁绍这段的处理。
我觉得这段是诸葛亮的论证基础,诸葛亮用这个案例来说明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性。这是后面整个论证的基础,先通过这个案例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天时和人谋很重要,地利没讲,可以认为是隐含的条件。
后面的论证,都是基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大家都一样,这是乱世,有得搞。
地利,很不一样,曹操和孙权都有了地利,就是刘备没有;
人和,大家都差不多,曹操和孙权都有,刘备也有。
所以你得策略,就是赶紧搞点地利。
上哪去搞呢?
荆州和益州,这两个地方地利很好,但是人和不够,人主不能守,那不是老天爷送给您刘备的吗?
得了这两个地方之后,怎么办呢?
继续等待天时,有机会,就出手搞曹操。
后面的六出祁山,姜维的九伐中原,都是基于这个思路。
诸葛亮这个隆中对一出来,刘备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哎呀讲得太好了,就是这么回事,马上奉若上宾。
但是关羽张飞还没在那个层次上,感受不到这个隆中对对刘备集团的重要性,所以不悦,看在刘备的面子上,乃止。
此后的三国演义,刘备这边的做法,基本上就是按照隆中对的思路去执行的。
赤壁之战,孙刘联合的蜜月期,这是外结好孙权的具体体现;
诸葛亮七擒孟获,这是南抚夷越的做法;
收了马超,西和诸戎就有了保障;
内修政理这部分,诸葛亮把自己累得够呛,没有把队伍培养起来,这是大家比较诟病的地方。
后面的六出祁山,实际上是为了出兵而出兵,可以看做是诸葛亮要报先主知遇之恩,回应“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具体行动,至于是不是真正得天时地利人和,则不得而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