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说了联机学习,今天我想就《跃迁》这本书的诞生来跟进,作者提到这本书就是尝试用群体学习的方式来写作的。其中分享了几个要诀:多元、高频、提问、结构、汇聚。
多元:我(作者)找到《超级个体》里最优秀的几位,组成一个跃迁群思考网络。我们按照多元化理念设计这个群,他们中丛挺是大学教师,姚琦是飞利浦研发经理,熊斌是医学博士、出版界的老编辑,王方是华东师大教育学硕士,侯定坤是内容创作高手,策划人燕恬是十点读书会创始人、出版领域高手,于淼是橙子学院创业元老、极有悟性的运营人——这些人都属于高智商人群,抱着对于智力挑战的热爱拿到高学位,毕业后肉身却陷在重复无聊的工作里——这个群的目标就是激发他们巨大的乐趣。
高频:高频次沟通会增加跃迁的速度,我们的研讨节奏是每天一次。
提问:好问题是发动机。在写作期间,每天早上,我都会抛出一个和本书有关的主题:“为什么聪明和善良一样重要?”“你有哪些跃迁的例子?”“你生活中最大的一次跃迁是什么?”“能否找到一个具体的高手战略的案例?”“请举出一个大神战略的反例”……
结构:这些问题最好有一个结构共识,比如,场景——分析——概念——案例,或者数据——技术——金句。
汇聚:大家各自找资料,放到有道云笔记中。等着晚上8点半在群里沟通,在各自简单的汇报以后,大家打开脑洞,尽兴收场。平时有什么想法也丢在里面。这本书的很多灵感、逻辑、案例、数据都来自这个神奇的跃迁群。
我由衷地想对这样的方式脱帽致敬,试想如果我们的教研能用类似的方式,我们的教学工作是不是也会产生跃迁,不过前提条件是我们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实践,而不是急于求成般的想着出成果,如果一开始的目标就是想着能可以有东西发公众号,可以申报什么课题项目,参加什么比赛,还没跃起就已经被斩杀……如今的学校有这个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