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第10章 协调
1. 货币规律
1)货币的起源
货币作用之一是避免交易中双重偶然性的要求;
物物交换的时候,比如我有面包要出售,同时我需要牛奶,这个时候我就必须要找到一个要卖牛奶的人,同时还要找到一个需要面包的人,这是双重偶然性。但是有了货币之后,我就可以直接拿着卖出面包的钱去买牛奶,这样就避免了双重偶然性。
第二是可以降低质量检验成本;有货币之后只要检验货币的真假就可以了。
第三是可以增加市场的交易量。由于货币不需要满足双重偶然性的要求,同时质检的成本也大,结果就会导致交易量大增。
2)商业银行创造货币
劣币驱逐良币符合经济效率。
商业银行先会收到钱,收到钱之后就会把钱贷出去,而借到钱的人最迫切的又是把钱给花出去,然后钱花出去之后,这个钱又会存到商业银行。如此往复,就创造了货币。
3)通货膨胀的根源。
通货膨胀的概念是说总的物价水平持续地增长。
理解通货膨胀的基本视角——货币数量论
MV=PY
(M是货币流通量,V是货币流通的速度,P是平均物价,Y是社会的货物总量)
货币的总量越大,产生通货膨胀的机会就越小。
因此通货膨胀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货币流通量太大,钱印多了;也有可能是因为年轻人急着买房,造成了通货膨胀或者是工会要求加工资造成了通货膨胀等。
4)通货膨胀的过程
坎蒂隆效应是指货币要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在整个社会里摊匀。
通货膨胀容易让人去做出错误的决策。因为在通货膨胀的早期会展示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样厂家可能就会扩大工厂,扩充分店,招募工人等等,但是到最后的时候发现成本也相应增加,就会按兵不动。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人相对受损。
通货膨胀具有转移社会财富的效果。
5)通货膨胀与失业
菲利普斯曾经研究了失业率和货币工资的变化率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到的是一个从左上角到右下角倾斜向下的趋势,这条曲线被称之为是菲利普斯曲线。
但是经济学家将他的纵坐标由原来的货币工资的变动率改成了通货膨胀率来再次进行推测,导致了这条曲线失灵。
通过通胀来对付失业可能会出现滞涨的情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