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婚俗文化至今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不管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民族,人们都很重视自己的婚俗。
不过,近些年随着生活工作的忙碌,再加上天南地北的距离,时代的进步,婚俗逐步的简化了。
以前的三书,聘书、礼书、迎书,基本简化成两书了。以至于后续的六礼等等的婚俗一律从简。
哥五一节出嫁小姑娘。在老家三十日举行出阁仪式。近些年老家把出阁这天也叫抬礼。不再单独择日,抬礼的日子。
可是,哥今天给小姑娘却单独举办了个抬礼“仪式”,而且是极简的那种。不在老家过,是在小城餐厅包桌。参加的人就哥一家人,我们夫妻,弟及两堂妹,再就是男方家里的几个人。
上次订婚是在老家,按照传统的婚俗举办。去的人比较多,几个老姑姑及她们的儿女,当家子等。
今天的抬礼,不伦不类的。好似传统婚俗,一对新人(侄女和侄女婿)都没能回来(成都工作),又好似简单,让人感觉很别扭的。
就连一项“新式化”的弟弟都感到疑惑。悄悄的问我,为啥要单独择日弄个抬礼呢?两个娃娃都没来(侄女和侄女婿)。咋就不和出阁放一天呢?也没个啥仪式感,多此一举。
我也想说,自然做个最传统的抬礼,就放到老家院子里,把亲人请来,把三书,六礼都做到位。今天这算什么?不伦不类的。
哎!我只是在心里默默的想说嫂子心里全是弯弯柳,就怕亲家把彩礼拿不全。
让我想起父亲走后,给我们姊妹三个留下的一笔钱,嫂子说在农村没有女儿分的礼数。其实我也没有想要一分钱。但是嫂子做人太苛刻。
当时,母亲问了一下钱的去向,嫂子说姊妹三个分了。直到母亲最后的日子,母亲问我那个钱嫂子给我给了多少万,我说没给过。
母亲一下子红了眼眶,颤抖的手拉着我的手说,我到那一世查,谁说谎了,我不会饶恕。当时小姑姑和我极力的劝说母亲不要生气。
如今嫂子好端端的手疼,啥都做不成,今天在老家过的抬礼,都没法做饭,也就放到餐厅里了。
每当有亲戚们对我说,你嫂子对你真好,你嫂子说她把你父亲留下的钱给你也给了一份。我只是笑笑。
我把一切都看的很淡,平顺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