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屏随录】《了凡四训》在人生善路与生命荆棘中的非凡价值

【读屏随录】《了凡四训》在人生善路与生命荆棘中的非凡价值

作者: 曹宁子 | 来源:发表于2022-10-01 16:27 被阅读0次

    《了凡四训》是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优秀国学经典,不是因为她的文学价值与艺术造诣,而是她的家庭教育意义和人生的普世价值,我不止十次的阅读《了凡四训》,寻找与《了凡四训》有关的文字与影视作品读、观、思、悟。《了凡四训》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给自己儿子写的告诫书,这本著作被后世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善书”。曾国藩在读了《了凡四训》后,对袁了凡推崇备至,并将这本书列为子侄必读的“人生智慧书”。袁了凡认为,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营自己的人生,就能求财得财,求子得子,万事如意。书中短短4句箴言在人生善路和生命荆棘中,足以让人改变命运的轨迹,体现生命本来的价值。

    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身处五代十国的冯道先后效力于十一位皇帝,始终身居高位,被后世称为“官场不倒翁”。在后代许多史学家看来,“一臣不事二主”,才叫忠君爱国,因此对冯道这种“朝秦暮楚、改换门庭”的行为也便大为不齿。

    ——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斥责他是“奸臣之尤”。但他的一生,却是做好自己的最好诠释。他不贪财,不好色,有才干,不结党,不树敌,有容人之量,知进退,关心民生疾苦。在官场上之所以屹立不倒,靠的不是溜须拍马、两面三刀,而是“从道不从君”的坚定立场,和真材实料的才干。换言之,他有足够的努力与坚持,砥砺耕耘,而收获自见。

    二、心胸广博,就是财富

    古代圣贤范蠡,三次富可敌国,又三次散尽家产,三聚三散,传为美谈。拥有财富的时候,范蠡没有兴奋;散尽家产的时候,范蠡也没有沮丧。吴国被彻底灭亡后,勾践举行庆功宴会,分封功臣,范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没有被冲昏头脑

    ——现在能对越国构成威胁的吴国已经灭亡,其他诸侯国对越国构不成威胁,他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于是急流勇退,毅然离开越国,带着恋人西施泛舟江湖。可见,范蠡的度量是真的大,有行止于知的睿智。只有志存高远,胸襟旷达,才不会为私信杂念所困、被功名利禄所累。

    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分别是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鱼,另一个人则要了鱼竿。得到鱼的人原地搭起篝火煮鱼,将鱼吃个精光,没过多久,他就饿死在了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带着鱼竿继续挨饿,艰难地走向海边,可惜快要到海边时,他花光力气了,只能遗憾地离开人间。同样的,另外两个饥饿的人,分别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他们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共同去寻找大海。他们一起来到海边,捕鱼为生,几年后,他们盖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儿女,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倘若一个人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今后,那么必然会尝到苦果。要考虑得远一点,一切就会变得很容易。

    四、知耻明戒,方能勇毅

    做人不能丧失耻辱心,最终能成圣贤,如果一旦丧失了,那就沦为禽兽了。人为何要知耻,是因为失败,在失败后深刻吸取教训,知道败在哪里,才能再鼓勇气,战而胜之。越王勾践在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对方才对他消除戒心,送回越国。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只铺些柴草,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耻辱。勾践为鼓励民众,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使越国强大起来,并最终找准时机,灭掉了吴国。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生活需要拿出知耻而后勇的信念,再加一把劲,再努一点力,往往会得到你所意想不到的成功!

    《了凡四训》是以袁了凡个人经历现身说法训示子孙的家训,该书对人影响重大,曾国藩读后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并将其列为子侄必读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书。在《了凡四训》中,我们悟到的不仅是这部书在家庭教育上的普世价值,更多的是在生命荆棘中的开悟意义。尤其是只要能读懂读透以上短短4句箴言,那么,未来将有无限的福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屏随录】《了凡四训》在人生善路与生命荆棘中的非凡价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bed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