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司马懿学管理》这本书读着是真的有趣。以前就挺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这个栏目的,历史趣味性特别浓。
以前是听于丹讲的孔子,去掉了文学的枯燥,增加了历史的多趣味,又和现在的人和事相结合,无论是从人事关系、文化学习都紧密相连,着实有趣。我记得以前还读过于丹写的书,那本书是大学宿舍同学的,同学父母给这孩儿买的,完了我借着看的。哈哈
《跟司马懿学管理》这本书,关于管理学的知识,自己储备很少的,所以想多了解多接触。我对书中关于他人对司马懿提出的四个性格特点——稳、准、忍、狠,理解最深的是——忍;以前看过一部电视剧——《罪域》,里面的男主角兆辉煌说过一句话,我特别喜欢的一句——如果你连这都能忍,你一定能干成大事。这句话如今印在我脑子里,所以从记住这句话一直到现在都深刻影响着我,让我无论碰到什么难以接受的事,都会这样劝自己。对于司马懿的忍,只是占别人对他的评价几个性格特点之一,但我觉得,这也是最值得学习的。
司马懿的性格还有一个是特别能示弱,古往今来“枪打出头鸟”这句话也早已深入人心。所以在大多时候,适当的示弱,更易和别人产生共鸣。
司马懿对儿子的教育做的很棒,在三国时期,关于“老子英雄儿好汉”类的教育,恐怕只有吴国孙权、孙策哥俩的父亲孙坚和司马懿做的最好了。司马师和司马昭这哥俩也是特别强悍的,从小就跟着司马懿南征北战,加上从小耳濡目染的政治背景和结识的三国的猛将、文士,面对各种大江大河大潮大浪都不畏惧,这一点不得不钦佩司马懿对两个孩子的教育观。
对于如今现在社会来说,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可谓是层出不穷,但是最后的教育成果或许是成功了,孩子如愿以偿上了好大学,找到好工作。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真的成功了吗?孩子对于报的兴趣班真的满意了吗?我不这样认为。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对话,A:“你挺多才多艺的,这你都会!”B:“没办法,小的时候我也不喜欢,都是父母逼的。”如果大部分的兴趣班是这样的,倒不如去锻炼孩子的心理素质(接受失败的能力)、锻炼孩子的毅力(定个小目标,看能坚持多久,坚持的越久,赋予孩子的回报越大)、锻炼孩子的体能(带孩子去跑步,带孩子去爬山等等),或许这对孩子来讲,更具有意义。
通过对《跟司马懿学管理》这本书的阅读,发现了一个现象(也是通过对比发现的,这本书的作者写过一本书,书名是《跟诸葛亮借智慧》)。那就是作者一般写谁(主人翁),就会有些许夸大谁,比如在这本书里(《跟司马懿学管理》)为了凸显出司马懿的能力,不惜贬低诸葛亮,要知道诸葛亮可是智慧的化身,在很多人眼里,诸葛亮绝对是个完人、神机妙算,是五百年也不会再有第二个。针对这种现象,我想大概是这样的,以前看《聊斋》等这类的小说时,一般美丽漂亮的狐狸精都喜欢书生,而且是落魄的书生,最后书生考中状元了,变心了不再喜欢狐狸精或者狐狸精转化的人,但故事的情节是她们通通原谅这个“胆小怕事,花花肠子”的书生。为什么会这样,后来一想,这本书就是书生写的,当然得要美化自己了或者是自己笔下的主人翁,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书中都是司马懿的好,司马懿的管理比他人都要好,因为他是主人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