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能包容的都是没有触及底线的

能包容的都是没有触及底线的

作者: 爱玲姐说说 | 来源:发表于2020-07-07 17:01 被阅读0次

我们常常喜欢夸赞别人心胸宽广、包容心强。当然,也喜欢被人赞叹心胸宽广、包容心强。

那些真正能被包容的人和事,只不过是没有触及底线,一旦底线被挑战,一定不是包容二字可以解决的。而人们在不同领域的包容和底线不尽相同。


职场里的包容

“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当然是高尚的。但试问创业主们或公司高管,有几个人有幸能秉持“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

能遇到德才兼备的人才,当然是创业路上一大幸事。但大多时候,肯定是看重员工的可用之处,对于那些有才无德的人,虽不堪大用,但毕竟人家身上有企业需要的技能,也会忍着用一用,于是大家用“人无完人,用人所长”的指导思想,接纳各类能为企业所用的人。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任人唯贤”和“任人唯才”这两种用人原则都没错。只是,企业对于两种人才的用人策略会有所不同。

对于“任人唯贤”标准下的德才兼备的人才,企业定会给够发挥空间,即便职业规划中不能成为企业合伙人,再差也会被培养成一名将才。从业过程中,无论这类人的具体事情做得如何不尽人意,但是他们在团队里的价值始终存在,并且很重要。除非有一天,你做了与“德”相背离的事,那一刻,企业要放弃你,决绝得让你怀疑人生。你会回想,一路上你干了那么多并不完美的工作,企业都能包容,为什么独独一件背离了“德”的小小事件,都能让你在企业的信用尽失?因为,你的“德”恰是你的才能,企业将“德”设立为与你合作的底线,当你挑战这个底线的时候,自然毫无回天之力。

对于“任人唯才”标准下的有才无德的人才,企业给他的发挥空间,应该是仅限于他所拥有的技能领域,并且所有的能力水平,只针对当前效力的平台起作用,一旦离开平台,就如鱼离开水。而可替代性相对更强的,一定是“有才无德”的某领域技能型人才,因为企业在决定用他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不断寻找比你更适合的替代者,也可以说这是对员工的不忠,但是企业是没错的。在这一条用人原则指导下,企业对于你的包容底线便是只要把事情干好,能为企业解决具体的问题创造利益就行,其它事关人品和道德的事,企业都可以包容。但是一旦你的才能不再适用于企业,任凭你过往为企业创造过多少佳绩,你仍然是那个被企业毫不惋惜拒之门外的人。因为,“你有用”才是企业对你包容的底线,一旦“没有用”或者“用不着”了,连评判你的底线都没有了,谈何包容?

你看,无论哪个评判纬度,都有标准和底线。你一旦触犯底线,都会弃你,毫无商量的余地。

感情里的包容

马司令说:“恋爱虽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相当励志又有胸怀的话,不知道鼓励了多少经历艰难险阻的男人女人们。然而最后她还是潇洒放手了。

爱情也好、家庭也好、婚姻也罢,那些能被包容的人和事,一定是没有威胁到当事人的原则和底线的,并不是谁有天生的忍耐力和宽如大海的胸襟,能容万事万物。

那些平日里讲道理一套一套的,满嘴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人们,是不是做的每一件事都如他们嘴里的道理那般经得起推敲?

听到一个理论,大意讲:悟道这事儿,有人悟出了道理,但是完全做不到知行合一,对于这类人,那些悟出来的道理,不是真的道理,充其量是口头禅。而另外一些悟道的人,是真的能把悟到的道以正能量的方式实践于工作和生活,这叫知行合一。这是一个引起我深度共鸣的观点。

知道和做到,是两码事。正如,能做的事和想做的事之间有巨大差距。有些人,自以为懂了很多道理,而道理本身是没有任何属性的,人们口中说的“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讲的就是,任何一条道理或任何一个事件,作用于不同的人时,产生的结果截然不同。心中无仁义道德的人,看到的只是不加褒贬的事件本身,怎么样都行;心中有仁义道德的人,自会评判哪些事合乎情理哪些事不符合道德。

人们自以为钻研过的那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可以为你赋能任你蹂躏你认为坚不可摧的人,而被你蹂躏的人终有一天会翻然醒悟,才发现,在现实中稍微灰暗的角落里,无论是有强大理论作支撑的蹂躏者还是手无寸铁的被蹂躏的人,通通脆弱得不堪一击。

你以为以你对他人的了解,别人一定会屈服于现实与这个世界同流合污,毕竟那句“水至清则无鱼”的至理几乎人人烂熟于心。然而,在后来的某个时刻,分分钟让你意识到那个曾经万事好商量的好脾气老好人,居然会因为某件事坚持自己并无理论依据的原则轴成一根筋不肯让步半分,你只得暗暗苦恼:这哪是我认识的那个容易被洗脑容易妥协容易迁就的老好人?简直超出了你的认知!

于是你开始质疑,那个曾经百般爱你的人怎么一夜之间对你恨之入骨,眼神里透出的氛围都是杀气腾腾。

这也不足为奇,仅仅因为那些曾经表现出来的无限度包容和宽广的胸襟,只不过是因为没有什么事情触及过他的原则和底线。

在关于对错,关于立场,关于原则,关于底线的具体态度上,个人认为儒家的态度比释家的态度接地气也更加诚恳。

在书里读到一段关于儒家释家学说的比拟,真是大写的服气!书里如是说:

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粮食店,天天要吃

儒家会给人具体的为人处世的方案,不含糊,立场分明。摘录一二: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教我们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是做人做事。

“贤贤易色”——看到一个人有能力有学问,肃然起敬。

“事父母能竭其力”——尽力而不要做过分的事。

“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对待父母,重发心不重形式。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对待婚姻/两性,只看行为不看发心。

你看,处处条条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对即是对,错即是错。

释家的佛学,像百货店,可以逛,可买可不买。

而释家不会给人具体的为人处世的方法指导,比如《金刚经》里佛陀说法,语言极美,画面感极强,过程十分精彩,说来说去,佛陀最后说这世界没有法,你们自己去悟。摘录一二: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相。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心中有正念的人,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大概会想到:无论是谁,只要符合世间正确的逻辑,都该伸出援手。而一个心中无正念的人,大概会想到,无论受助对象和要提供帮助的事件是否符合伦理道德,一律伸出援手。

“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蓐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萨心应不应住色布施。”——心中装有伦理道德标准的人们大概受到的启发是:对不违背伦理道德的事项,能帮尽量帮。而对于心中并无伦理道德的人们而言,大概会欣喜若狂,你看,佛都说了,不住色布施的都是菩萨。瞬间给自己找到了为所欲为的理论支撑,行得心安理得。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一句非常中立的偈语,完全不表达任何有所指的观点。对于眼里有正念心中有伦理道德标准的人,对于正在做或即将要做的符合伦理道德的任何事,都不贪着功德,做了就做了,无语被感恩戴德。对于眼里没有正念心中并无伦理道德标准的人,对于正在做或即将要做的并不符合伦理道德的事,他会更加心无挂碍,做了就做了,反正人生经历的事如雷电露珠,做了也等于没做。

你看,释家处处条条不表态,不批判不指责。没有对错,只有缘聚缘散,缘深缘浅。

个人认为,身而为人,理应遵守现世的伦理道德,辨正邪分明之念,行对错分明之事。待命归西天时,才有资格对膝下儿孙说:“做人,要行得正走得端,在道德界限内行事是美德。”

禅茶一盏,敬过往,敬明天。

相关文章

  • 能包容的都是没有触及底线的

    我们常常喜欢夸赞别人心胸宽广、包容心强。当然,也喜欢被人赞叹心胸宽广、包容心强。 那些真正能被包容的人和事,只不过...

  • 能包容是因为没有触及底线

    我们常常喜欢夸赞别人心胸宽广、包容心强。当然,也喜欢被人赞叹心胸宽广、包容心强。 那些真正能被包容的人和事,只不过...

  • 好的关系是相互磨合

    不管是爱情也好,还是友情也好,都是两个有关系的人不断地去磨合,相互包容对方,只要没有触及到对方的底线,就可以相互接...

  • 幸得无知

    浅浅的 了解越多 越觉 自己的浅薄 毕竟 学习之路 何其长 思考深度 远远无法触及底线 毕竟 不存在的底线 何谈触及

  • 袁世凯不能触及的底线

    袁世凯的正妻于氏,是沈丘大户家的女儿,家境殷实,与袁家算的上是门当户对。况且于氏是嫡出,嫁给庶出的袁世凯,就身份而...

  • 男人再爱你,也不能忍受这4种“放肆”,女人要懂得!

    在爱情中,喜欢你的人总是会忍受你的各种坏脾气,会尽量的包容体贴你。但是感情无论再怎么好,也不要触及对方的底线,再爱...

  • 若被人触及底线,如何保持你的教养

    若被人触及底线,如何保持你的教养 ...

  • 反思的结果

    1.婚前没有讲好各自的底线,以至于婚后彼此试探触及对方底线。 2.婚姻生活中没有做到相互宽容,体谅以及及时的沟通。...

  • 好好坏坏,莫要牵扯

    能够决定要分开,那一定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被触及到了很多的底线跟原则问题,实在是因为无法包容了,在一起如果不能...

  • 不要触及别人做人的底线

    家人吵架千万别触及对方做人的底线,如果一方触及了另一方的底线,那么双方永远会争论不休,而且解决不了问题。家人、夫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能包容的都是没有触及底线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bhz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