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六点二十,那个春夏秋冬都不变的铃声就会按时响起,牵动我的身躯从梦里苏醒。每每此时,我便睁开惺忪的睡眼,凝神定气片刻,穿衣下地,出门锻炼。
要去的那个地方永远不变——铺着塑胶的玉泉湖畔。而每次去湖边,我都会先在路边走一大圈,经过一尊雕像——铁人王进喜,再向北走两三百米,到玉泉湖桥头,绕湖跑步两圈,听书一集,恰好七点。绕过铁人王进喜的雕像回家,洗漱完毕,开启新一天上班节奏。
今早也一样,走过铁人王进喜的雕像时,我特意多看了几眼。铁人王进喜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微带笑意的表情和两眼注视远方的坚定目光,似乎在告诉玉门儿女要永远步履坚定地向前走。
“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铮铮誓言仿佛回响在耳边,引领每一名玉门子民要奋勇直前,团结一心。
在家乡,提起王进喜,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先进事迹,因为我们从小就听着他的故事长大。只是因为玉门当地经济发展不如沿海和发达城市,所以对王进喜先进事迹的宣传不如大庆油田做的那么到位有特色。
近年来,玉门抢抓机遇,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铁人精神在玉门熠熠生辉。
铁人王进喜是地地道道的甘肃玉门人,1923年10月8日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市赤金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王进喜的母亲叫何占信,父亲叫王金堂。王进喜是王金堂40岁才生的,算是老来得子,再加上是男孩,所以他异常高兴。按照当地的习俗,父母要把新生儿要放在秤上称一称。王金堂夫妇把刚出生的王进喜放到称上一称刚好十斤,于是就给他起 名“十斤娃”。
“十斤娃”这个名字听起来让人感觉身体似乎非常强壮,可实际生活中的王进喜却身材瘦小,皮肤黝黑,全然没有“十斤娃”的魁梧高大。
十斤娃长大后,按照王家的家谱往下排,起名王进喜,希望他欢欢喜喜去上学,学到本领后重整家业。
可是出生在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王进喜受尽苦难。1929年,玉门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灾荒。为了活命,6岁的王进喜用一根棍子领着双目失明的父亲沿街乞讨!
这个情景我们带着孩子去赤金研学旅行时,在那的展馆里见到过王进喜小时候手拿残缺饭碗,拉着双目失明的父亲沿街讨饭,让人看了即可就对他苦难的童年顿生怜悯之情。
1932年,军阀马步芳要建羊毛厂,王金堂被强迫出劳役。9岁的王进喜让父亲坐在牛车上,赶车把羊毛送到百里之外的酒泉。为了挣钱给父亲治病,10岁的王进喜和几个穷孩子一起到虎狼出没、气候变化无常的妖魔山给地主放牛。
王家有几亩地被区长以借为名长期霸占。12岁的王进喜不畏强权,前去讨要。虽然只要回了几丈白土布,却是王进喜与恶势力抗争的一次胜利。
读着王进喜童年时苦难的故事,对比自己和现在孩子的童年,我们感叹,现在的孩子真是新时代的幸运儿。
如今社会发展越来越先进,条件越来越优越,不论谁都是衣食不愁,孩子们的童年可以说都是在“蜜罐罐”里度过。但有些孩子还总是不满足当前的条件,做一些违背常理的事情,小小年纪抽烟喝酒,打架斗殴……个人觉得这都与家长从小对孩子的意志锻炼和理想信念引导过少有关。
我们可以借助这些本土的励志故事,对孩子进行引领教育,让他们从小懂得珍惜当下,懂得感恩社会,把童年过的丰富多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