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历史书中文天祥不再被称为“民族英雄”,这样改的意义何在?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首《过零丁洋》将文天祥视死如归,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作为抗元英雄,文天祥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气节和精神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结晶,所以关于文天祥的事迹以及他本人的作品一直都是教科书中的必备内容。不过今日却有消息称,人教版的教科书删去了与文天祥有关的内容,引起了网友的讨论和不满,好在出版商迅速做出了回应,表示并没有删减内容,并且还在初中的历史教材中重点介绍了文天祥这一人物。但网友在松一口气的同时也发现,文天祥的简介从“民族英雄”变成了“南宋大臣”,似乎新版教材中有意淡化了“民族英雄”这一概念。
其实这样的举动不难理解,只是因为立场发生了转变而已,对于当时的宋朝统治者来讲,侵犯的元朝人就是异族人,他们的文化和中原文化是不相通的,所以站在宋朝这一方去抵抗元朝的文天祥自然就是汉民族的民族英雄,所谓“民族英雄”也就是捍卫自己民族的人物。但熟悉历史的人会知道,元朝人也就是如今的蒙古族,站在大一统的角度来看,元朝和宋朝之间的争斗只是历史推进过程中极为正常的朝代更替,从这样的观念来看,“民族英雄”这个概念就不太适用于文天祥了,相比较而言“抗元英雄”就比较合适。
关于文天祥称号的改变,网上的评价呈现出两种趋势,一种是觉得这样的改动有些“斤斤计较”了,在当时的背景下文天祥就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是捍卫了汉民族的民族英雄,还有一种是认为情有可原,很明显后者会比较理智一点,其实“民族英雄”这样的概念大部分是源于“民族本位”思想,有些人认为历史上汉民族是占据着统治地位,所以汉民族除外的少数民族就都是“外来人”。但这种观念放到现在来看未免有些狭隘,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政府必须慎之又慎,毕竟一个不小心可能就会造成民族分裂的恶劣后果,文化的包容性理解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未必简单,要从细枝末节去入手,只要文天祥头上还顶着“民族英雄”这样的称号,那么当年入侵的蒙古族就永远是个“外来人”。
有些网友觉得这样的改动是对古人的不尊重,其实“民族英雄”、“抗元英雄”、“爱国志士”这些名头没有多大的差别,英雄不问出处,文天祥的事迹和精神并没有被否定,他依旧是教科书上的道德楷模,只是身上所蕴藏的“民族性”被削弱了而已。换一句话说,倘若文天祥是民族英雄,那这个“民族”就只能是汉民族,那对于我国其他民族而言,文天祥的地位就显得有点尴尬了,在强调民族团结的今天,我们不需要特意去标榜汉民族的民族气节和精神,平等是最重要的。
而且退一步来讲,汉民族也不能算作纯粹的人类学种族,在华夏的历史长河里,被汉化的外来种族数不胜数,鲜卑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就是为了在其通知范围内推行汉化,比如姓氏,“拓跋”被改为“元”,“独孤”被改为“刘”等,这些都是民族文化融合的表现。这种情况下要严格区分民族的界限不大现实。
中华文化中蕴含的大气和磅礴也有不少来自于文化的包容性,海纳百川的气魄是我们祖先的优良品质,如果过分在意民族的区分未免落入下乘,有点“小家子气”了,与其纠结于文天祥的名号,还不如多学习他身上的刚毅不屈的精神,这才是我们歌颂文天祥的意义所在。而作为祖国的一员,皇汉主义肯定是要不得的。那么你对“民族英雄”这个称号是如何理解的呢?你觉得教科书的改动合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