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56.山入潼关不解平

56.山入潼关不解平

作者: 素素老师的语文 | 来源:发表于2021-11-25 20:12 被阅读0次

——素素老师的语文教育叙事

一叶

我故意在PPT上打了“山入潼关不喜平”,然后孩子们一下子就发现了。有时候他们很细心,特别是在找老师的错误之处时。今天是为了引出一句话“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如山,平坦了就不好看了,应该高低起伏,才有最美的景致。

“文似看山不喜平”用的是比喻,“山入潼关不解平”用的是拟人,意思是,进入秦岭之后,群山都不知道什么是平整,绕了个思维的弯,我举例子,就像同学们在班级里看到的都是优秀的人,你会认为世界上应该都是优秀的人吧,根本不知道还有平庸的人存在。所以这句话用拟人写出了山的巍峨险峻。

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写景出手不凡,但真正震撼人心的其实是诗歌的第一句“终古高云簇此城”,远古时期的云簇拥着潼关城,用衬托的方式写出了城的高。但用以衬托的云,诗人却用了“终古”来形容,终古即远古,也称太古,江苏高考考过宋代诗人的一首诗,其中有两句“山静似太古,日常如小年”,说山安静得就像太古时期,什么是太古时期,鸿蒙之初,大地荒凉,人类刚刚出现,数量不多,那种深远的寂静,我们现在早已无法体会。诗人用时间上的久远去衬托空间上的高大,实在是一种惊人的大胆,更何况这个诗人还只是一个十多岁的少年。

谭嗣同的人生注定与众不同,果然不平坦,果然敢于冲破一切束缚,不得不说,有志不在年高,少年人的见识与胆识,在他的文字里铿然作响。

读完此诗,大概孩子们也会思考自己十几岁的青春里,该有怎样的担当和理想吧!

相关文章

  • 56.山入潼关不解平

    ——素素老师的语文教育叙事 我故意在PPT上打了“山入潼关不喜平”,然后孩子们一下子就发现了。有时候他们很细心,特...

  • 潼关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 潼关-杨斯淼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是作者14岁...

  • 14岁的谭嗣同写过一首诗

    潼关 [清]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这是谭嗣同14岁时写的一...

  •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这首诗是清代谭嗣同所写。谭嗣同,...

  • 列车上记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自然是蛐蛐主奏的 寒蝉鸣泣之时) 煮给赶路的玉米可以很新鲜 “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

  •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今日与儿子继续学习古诗,知道此诗是...

  • 2018-12-31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这首诗,是谭嗣同才十多岁时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

  • 过潼关

    列车行至潼关,天堑峡谷自远方重山劈将开,裂地百里而来。山之半腰高筑桥轨,绿衣绵延也戛然。余目茫茫,俯瞰整个平...

  • 水调歌头.三门峽

    (中原景) 文/菊(新韵) 【原创】苏舜钦牌 奔涌黄河浪, 狂野卷泥湾。 涛声震荡川谷、 九曲入潼关。 高地山横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56.山入潼关不解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bsz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