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成长群,已经半年多了。感觉自己成长了不少,不像以前那样迷茫,那样懈怠,那样无助。但是,成长是缓慢的,改变是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
一、艰难的改变——慢慢前行
1自己的改变
我自己的改变,就是更有规划了,更有规律了。
说实在话,我也算是喜欢读书的人。从小学到现在,几乎是天天手不离书。但是,过去我读书很随意,也没有目标。加入网师后,才发现自己很多书没有读。加入成长群后,又发现自己有很多坏习惯,尤其是生活没有规律。到现在为止,生活及读书习惯好多了,坚持早起,坚持打卡,坚持读书听书,坚持写作。但是,最近却仍有懈怠现象,回看自己的每日日程,就知道自己的深度阅读少了,有两周也没有写每周一文。当然,我知道,根本原因是在教学上没有突破,所以有些心灰意懒。
2学生的改变
成长群改变了我,也改变了我的学生。
因为王新炜老师的分享,我看到了听风掠过库亚鸽老师的说写课程。听风掠过,是我的老朋友了,以前我向她请教过晨诵课程。她是第一批的网师优秀教室缔造者。她到海南省的一个落后学校,仅仅半年时间,就改变了班级的学习状况。她用说写课程来概括她所做的一切——晨诵、共读、电影。她的学生进步如此明显,极大地鼓舞了我的斗志,我也开始在班上进行这三个课程。
这学期共听过《非暴力沟通》《小王子》,不过,速度推进得很慢。《小王子》共读,到现在进行了4次,才听到20章。我主要是利用喜马拉雅给学生听书,听一章就讨论一章。刚开始讨论时,我是把大家的讨论结果写在黑板上,后来,我直接电脑输入。听时输入原文的关键句,讨论时输入大家讨论的结果。不过,课后把学生的笔记收上来一看,效果不是很好。可能是学生来不及作笔记吧。看来,没有书,效果不太好。只是,让学生集体买书,也是一件难事。
电影呢?这学期我的学生先后看过《三傻大闹宝莱坞》《单车少年》《起跑线》和《养家之人》。除了《单车少年》,其他三部电影,学生都写了观后感,看来学生还是很有感触的。我选择了好几篇发表在校刊上,不过,总体效果还不是很明显,也许,这跟学生时间不够有关系。
晨诵一直是我的老大难问题。我也为学生准备过许多晨诵内容。苏轼诗歌、《论语》、《菜根谭》、有壮志者的诗词,甚至《思维与语言》中杜威对思维的理解,我都让学生读过。但是,读了就读了,好像就没有下文了。如何让晨诵更有效,是一个难题。
3学校的改变
说实话,去年以来,我们大足的教育形势一直在恶化。新任教委主任,更加强调考试成绩。而我在学校的工作,经学班教学和校刊编辑,并没有得到学校根本的重视。学校只是把这两项当成点缀。当然,我也争取尽最大努力地推行我的教育理想。比如,在经学班上,不但向学生介绍孔子的思想,也向他们介绍现代西方的基本思潮,介绍各种读书听书平台;在办校刊时,我尽量在校刊上刊载有思想的作品,介绍国内外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比如,在第6期校刊上,我就推介了库亚鸽老师的说写课程。
我不能影响整个学校,那么,就影响身边人吧。在办公室里,我经常听书,然后给同事们介绍所听内容和平台;在学校食堂吃饭时,向同事们介绍新教育。
二、当下的出路——按摩痛点
俗话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也说明,人们关注的重点,往往不是长远目标,而是切身疼痛。对我校师生来说,成绩是大家最头痛的问题。
为什么我的影响力很小?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教学成绩不够好。在一个应该氛围很深厚的学校,学校领导和师生都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尽管他们也认为我说得很对,但是,如何提高成绩呢?我现在还不能让他们信服。他们不信任我,甚至有时弄得我自己也没有信心了。
信心何在?老子说过:“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我的问题在于信心不足,或者说没有建立起根本的信心。
我没有足够的信心去推行我的课程。可能是我没有找对方法,比如,晨诵我就没有好办法。还有,就是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复习,更主动的复习,这也是一个难题。河南麦子老师,在这方面有成熟的经验,我一直在想办法能否做得像她那样好。
在考试和课程之间,如何安排时间,这也是一个难题。一次共读,我往往要安排两节课;电影,至少也要看两节课,讨论一节课,写作后讨论再一节课。这样,两个课程加起来,至少是6节课了。我只能两周甚至三周轮一次。时间间隔太长,学生的兴趣也被冲淡了不少。
对我们每个人而言,恐怕都有教学方面的迫切需要吧。
对我们成长群而言,也要找到大家共同的痛点。我们当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学生成绩不好,是学生不爱读书,是学生压力过大,是学生自我放逐,是自己方法不对或心态不对,是不知读什么书,是读了书没有多大收获,是不能学以致用?每一次,可以考虑解决一个问题,有些问题可能要好几次才能解决。这个,我们可以慢慢聚焦。
三、最终的方向——朝向卓越
当然,这一点是大家的共识。要想建设卓越教室,就要开发卓越课程,老师本人就要成为卓越者。那么,怎样的老师才算得上卓越者呢?我认为,至少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卓越的理想和规划。
也许可以仿照拿破仑的话,说一句:“不想当名师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其实,关键不在于有名,而在于有无理想,有无超越平庸现实的理想。我想,只要一直怀着这个理想并努力实践,一定会有所成就,到那时,实至名归,水到渠成。当然,这也离不开规划,这也是我们这半年来一直在强调的。
二是卓越的兴趣和习惯。
首先是对学习本身有兴趣。比如,养成对文学、哲学、心理学的浓厚兴趣。真正的学习,就要保持一种好学不倦的态度。不只学习理论,也要钻研技术,比如,使用PPT技术,摄影技术,美篇技术,抖音技术,甚至课堂提问技术、批改作业的技术。让自己跟上时代,让自己更加精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前进。我们以后也可以安排时间专门讨论技术问题。
更重要的,是保持对学生的兴趣。只有不断地接近学生,研究学生,与学生交流碰撞,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引导学生。这一点,我们许多老师做得不错。我看沈老师、路老师做得不错。优秀的老师,似乎都对此情有独钟。河南麦子、蝶化文澜、听风掠过……无不如此。关注学生的成长,这个习惯一定要养成。
三是卓越的能力和心理。
老师有了理想和规划,有了兴趣和习惯,剩下的就是如何提高专业能力了。读了好书,眼界自然不一样,理解问题的角度也会不一样。比如,《思维与语言》强调,语言交流有三个用途:实际用途、社交用途和理智用途。那么,在与学生交流时,我就会明白,他是出于哪种用途说的话。这样,语言交流才能逐渐深入。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需要交流的地方。前面所说的技术问题,解决好了,就是一种能力。只不过,前面强调的是对技术本身要有兴趣,而这里,强调的是结果,结果自然体现了能力。
至于心理方面,主要是强调要爱学习,要无偏私,要有更博大的胸怀。看似容易,其实还是难以做到的。主要的,是我们还有太多的抱怨和消极情绪。这方面,我就做得很不好。还需要向各位好好学习。
至于以后的发展方向,我以为,先要解决当务之急,主要是解决各种技术和方法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之后,才可以转向更深入的领域,比如教育学的研讨,而哲学、心理学的研讨,要放在最后,尤其是哲学要放在最后。这学期,我跟读《存在与时间》,感觉艰深异常,就是明证。不过,我们可以先梳理出一个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的理论提纲来,对各种理论大致有一个了解,以后再慢慢去细致研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