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我打开的很晚,晚到主流平台都如狂风过境般席卷过几轮后,我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它放进了凑单的购物车里。
看完的这晚,三十年睡眠质量极佳的我,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失眠。
触及我心灵深处的震撼绵延不绝,我想流泪,却没有缘由,我想大喊,却不知为何。
客观来说,塔拉的故事离我是那么遥远,我并不来自一个像巴克峰山那样偏远的山沟,也没有那么恶劣的家庭环境,也没有她在学术上的造诣,可就是在很多很多的故事瞬间,我能感受到一股奇异的力量,我像是能理解她那些看似匪夷所思的举动,进而让我无法控制自己的万千思绪。
有很多很多的故事细节在我的脑海里一一闪过,塔纳在小马驹上颠簸,在圣洁的教堂里忘我的歌唱,她与泰勒静静的在黑暗里听音乐,她在疯狂的机器操纵生命游戏的间隙,躲在黑黑的桌前琢磨勾股定理,还有她张开双臂,冷静的走在剑桥穹顶,她被哥哥反转双手塞进马桶,她在信仰颠覆崩塌时痛苦夜奔……
塔拉勇敢的从山里迈向了学校,迈向剑桥牛津,可是她所经历的苦楚几乎掩盖了所有的光鲜亮丽。一个内心自卑的人去了圣洁的最高学府,总是觉得不配。我想起自己刚从农村转学进城,因为同学对我口音的嘲笑,我一个多学期都没有再举起手,直到自己默默学会了普通话。我想起我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因为不会答题被那个漂亮聪慧的姑娘冷笑所受到的伤害,我也想起自己在大学里碰到生活习惯很不一样的室友,通过塔纳的眼睛,我看出自己的肤浅和幼稚。
塔纳的生活是一团糟的,可她却是纯粹的。直到现在翻看她回忆中的巴克峰,也是带着孩童的纯真的简单,不掺杂任何世俗的目光,以至于我在第一部分的阅读速度极其缓慢,感觉在看乡村小短剧,只不过多了些血腥和不可思议;可到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她对待宗教信仰、第二性的深度思考,深深的折服了我,用短短的几行字就触及了极其深刻的要点,这是学术纯粹的至高境界。
很多书评引用了这句颇为“网红”的话:不幸的人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我觉得用这样的话总结塔拉求索的一生,实在过于轻浮。她经历的挣扎和痛楚,推翻内心秩序重建的过程,简直比她父亲肉体上的康复还要艰难百倍。因为她的家庭是复杂的,我无数次翻看前面的章节,确认将她从发疯的小马驹上救下来的那个人,和把刀片放在她手心的人是同一个,我也无数次的怀疑,那个悄悄对她鼓励,让她出去读书的母亲,和后来誓死不认她的母亲是同一个,只有泰勒,唯有泰勒,一直都是那个泰勒。
所以她的扉页上,本想写很多很多的名字,后来只写了,献给泰勒。
这或许也是不幸中的万幸,她获得了生命中难得的不变的温暖。
重塑塔拉的灵魂,她经历了翻山越岭,飘洋过海,经历了风餐露宿,朝不保夕,她在不断的自我否定怀疑中前行,靠着教育摸索出自己的真理,坚定了自己的观念和信仰。虽然我也不知道,她未来的生活中,会不会依旧锤炼自己的内心,粉碎自己建立起来的堡垒,但是,她已经有了举起锤子的勇气。
那么教育为我们的生活又带来了什么?我经常在想,教育真的只是求学路上年纪的变化么?每个成长环境给我们更多的是机会,是重新审视自己,审视整个世界的机会,打破自己几十年的桎梏是痛苦而艰难的,但是如果有那么一次,我们看到了枷锁里的自己,我们会举起锤子么?我们愿意直视那些反对的目光,说一声“我不”么?
塔拉的故事还在继续,她没有辜负自己那些黑暗里的思忖挣扎,而且一路都有同行者陪伴,所以,莫愁前路无知己,坚定了自己的观念,就会有同行者和你靠拢,形成自己微弱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