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通常是因为自己在爱人眼中的美好模样而坠入爱河,这种模样会让我们爱自己,由此去爱另一个人。
这是精神分析学家埃塞尔. 佩尔森(Ethel Person)在她的Dreams of Love And Fateful Encounters里提到的。 当我们谈到爱情,当中必然有「自恋」的成分,就像自恋者(Narcissist)aka.希腊美少年那西塞斯(Narcissus)爱上湖中倒影的自己一样。 以为是爱上对方,其实是在跟自己谈恋爱。
蜜月期的伴侣们,为了吸引对方而呈现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也喜爱对方眼中自己的模样,因此无法抗拒那股神奇的吸引作用力。 但与其说喜欢对方,倒不如说喜欢与对方在一起的自己。
在恋爱中每个人都把最佳的自我表现出来,尽可能的去达到对方内心理想化期盼的样貌,因此产生了一种扩张新生的力量感,这也就是人们常认为为什么恋爱中的人 看起来特别有魅力的原因。
然而,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走入了现实,也就是理想化幻灭的到来。 当蜜月期过后,奠基了稳定的安全及归属感后,一个人的真实样貌便会渐露出头,这时才是真正开始认识一个人的时候。 所以很多伴侣会在交往3-6个月分手,不适合的原因很多来自于理想化的幻灭,走入真实及现实是需要考验的。
然而,也有很多人因为渴望获得那种对方眼中喜爱的感觉,而不断执着在扮演映象出对方心中的理想化样貌的那面镜子。 也就是说你喜欢什么样子,我尽可能地呈现出那个样子,把自己真实的样子隐藏起来,长久下来当对方眼中的自己才是自我价值的唯一来源时,问题就来了。 而这个问题通常隐藏着儿时与父母关系的议题。
一个会沉沦于爱人眼中的自己,有一个很需要被认同、肯定、喜爱的需求,是自己给不了自己的,只能透过他人给予的。 这样的人大概会有一个不被看见的童年,也许需要过度扮演父母期望的样子,也或许是个亲职化小孩要承担父母的角色,也可能长期被忽视、虐待或羞辱,以至于内在的自我 价值感是建构在他人眼中自己的样貌。 因此成长久后遇到对象时,会复制儿时的强迫在潜意识中吸引一个不会看见真实自己的对象,
再次演出熟悉的剧情体会同样的痛苦。
在心理学上镜映是一个人自我概念的形成,婴儿是透过母亲的眼中明白自己是如何存在的,因此母亲是扮演那面镜子映射出婴儿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但若是母亲自己的自我概念并没有定形,就会错把孩子当成那面镜子,从孩子的表现来看见或肯定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位母亲,因此孩子便被迫成为不断映射出他人的那 面镜子,却唯读看不见自己。 这样的孩子长大,就容易在关系中寻找能看见自己的对象,也因此容易沉沦于所谓以爱为名的掌控或勒索。
在占星学上,这就是典型的「海王星式恋爱」了,尤其海王星落入7宫或8宫、海王星对分或四分金星、海王星与日月形成困难相位、海王星与火星有相位等,都 有可能呈现「嗜虐式」的拯救型海王星恋爱。
所以佛洛依德的理想自我的概念很适合来做总结:「一个人无法放弃他曾经体验过的满足,就是不愿意放弃童年自恋的完美,也想追求重新找到新的理想自我形式,而是 他早期无法保留的完美。他在自己眼前投射的一切,其实是替代了自己童年遗失的自恋,而当时的他就是自己的理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