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说明文是实用性文章,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就用最“实用”的方法来教---考什么教什么。说明文的考点不外乎以下四点: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顺序及效果、说明语言及好处。于是,说明文教学常常变成这些内容的一一指认和操练。至于说明文的章法之美、“这一篇”语言的独特之处、为什么使用这种说明顺序而不用其他说明顺序、说明文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等,都被淹没在考试操练中。
这种教学方法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功利思想使然:这样考,我就这样教,一切为了学生的成绩提高;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惰性惯性造成。说明文大家都这样教,这样教着省劲,不费脑子;最关键的原因是教师研究力不足。看不出来“这一篇”说明文的特色和美点,又不深入学习研究,草草浏览一遍课文,就“老瓶装新酒”,啥样的说明文一个模式教学下去。
这样的教学,直接导致学生对说明文学习兴趣的丧失、对说明文的认识模糊。其实,作为实用性文章的说明文,与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学不好小说、散文等文学类的文章,对以后的生活也许影响不大,但读不懂说明文,会造成很多不便。看不懂说明书,操作不了家用电器,使用不了新型电子产品等等。往大里说,科学精神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而说明文的学习,承担着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体悟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课程任务。
说明文要教什么
说明文教什么呢?其实课程标准已经说得很明白了:第三学段关于说明性文章的阅读要求是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的基本说明方法。第四学段要求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可以看出,初中阶段要在小学已有学习经验上有所提高,首先要梳理关键语句,把握文章说明的内容,即写了什么;其次要领会作者是如何进行说明的,即怎样写的。其中不但包括说明方法的认知,更重要的是文章的章法结构、层次顺序、语言特质、说明特色等,领会“这一篇”的文本特征,感悟作者的写作风格。最后,要探究为什么这样来说明,借此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行科学精神的熏染。
以八上第五单元为例。这是一个以说明事物为主题的说明文单元。单元目标有三个:1.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2.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3.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四篇课文的文本特质各不相同,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也就因文而异,《中国石拱桥》的教学要侧重于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其中重点要学习的是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苏州园林》侧重于章法结构和生动的说明语言。《蝉》和《梦回繁华》算是小品文,集科学性和文学性于一身。而《蝉》的情感更加外露,有情节有描写,又有客观的观察和介绍。《梦回繁华》是名画评讲,条理性更为突出,语言也典雅精炼。前两篇作为教读课文,要扎扎实实落实单元目标,巧设活动教方法;后两篇是自读课文,要充分利用阅读提示和课文旁批,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方法来学习。弄清楚“这一篇”的特质及在单元教学中所处的地位,便于开展下一步教学。
说明文怎么教
关于说明文怎么教的问题,君师傅在《说明文突围》一文中讲得透彻,发人深省。正是因为说明文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形象、有感染力、讨人喜欢,所以在教说明文时更要用心设计,用诗意的有美感的活动和方法来展开课堂教学。如果说体现文本特质的、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是科学,那么有诗意、有情怀的教学手段就应该是诗。这两者完美结合,才能把说明文教出兴趣、教出效果。
比如《蝉》这一课,我觉得可以着重从说明内容、说明顺序来教学。课文节选了“蝉的地穴”“蝉的卵”两个部分,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展现了蝉完整的一生。让学生梳理说明内容,把握说明顺序,很有必要。可以考虑用画思维导图的方法来展开课堂活动,把说明内容的理解直观化。
其次,作为一篇文艺性说明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体现作者科学精神的重要载体。研读语言的准确性,可以从数字、副词、动词等角度展开。说明语言的生动性主要体现在描写的笔法、情感的流露。删改比读是理解语言准确性的常用方法,而化文为诗、多样朗读则能体悟语言的清楚和美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