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图说中国绘画史》13清初绘画的独创主义者

《图说中国绘画史》13清初绘画的独创主义者

作者: 冰小寒 | 来源:发表于2020-03-29 22:25 被阅读0次

    在中国,改朝换代特别是异族统治的时候,从俗世隐退并不算是象牙塔式的逃避主义,属于中国传统能够容忍的怪癖行为。而很多“隐士”并不厌恶人世,往往只是形式上,或短时间,仍旧还是俗世知识分子圈的一份子。

    在明亡后落发为僧,又名石豁的髡残除外。他的山水受董其昌影响,但直接观察自然的地方比正统大师们多。山水画从宋末的理想境界,回归普通的现实景物,有时与现实保持距离。清初,正传大家的王时敏以前人的艺术为依据,使用一系列定型题材和构局的传统;王原祁则用知性来控制形式。而独创主义者却一方面变形,完全偏离自然,一方面又回归自然,持早期山水论所持的态度。

    髡残最著名的作品《报恩寺》,尊重古物古景,没有在画中强加自己思想,景如实物,尺度合理,而且远岫色彩处理得宜,捕捉到了岚光霁烟之状。符合中国评论家所谓的“草木华滋”和“苍深”。

    相反的例子是另一位画僧弘仁表现的“萧疏。弘仁生在安徽,是清初安徽画派的泰斗。批评家和弘仁都明确说收到了倪瓒的影响,但倪瓒风格其实不可辨,仅仅在简疏的趣味上相似。弘仁的代表作《溪山无尽》敏感抽象,稀薄明亮,透出寂静的气氛。但无论表现手法如何剧烈削减和形式化,却无损于透过画的形式看到真实的山水世界。

    可能是髡残朋友,同住南京的龚贤,被认为是金陵派的领袖,但金陵派不是真正的画派。龚贤孤孑一人,种植“半亩园”,学习米有仁达四十年之久,但他独立走上艺术新领域,形成个人的绘画语言,建构自己的绘画世界。

    龚贤模糊了景物,部分形体像是消蚀了。画家曾说自己墨法比笔法高明,白纸上丝丝空白表现光线和飘流的烟岚,不见村落,空无人迹。

    三位画家的三种风格足以表明独创主义画家拒绝接受成规定型,亲身了解造化的同时,没有走向“写实”风格。而另一方面中国画无论多么强调心灵的作用,无论画家的性情多么怪异,也从未变成非具象艺术。就好像比较狂放的书法,可能完全无法辨认,但总跟能辨认的字体有所关联。中国画的表现价值不但在于笔墨和形式的非具象品质,也在于画家如何把视觉外向转化成艺术的这一过程上。

    把这种情形体现到了极致的是朱耷和他的画。朱耷自号八大山人,明亡出家为僧时年20岁,据传疯癫沉郁。另一位疯癫的画家徐渭笔法就狂妄奔放,而朱耷的风格却颇为抑郁。朱耷的笔墨千变万化,创造出连贯而独特的品质。他的画风固然是经严格训练后的产物,但有种与生俱来又神秘的规律。

    他的画中,怪鸟单脚独立在斜石上,鸟和鱼禽长了方形或菱形的眼睛,乌鸦和鱼怒目而视,栩栩跃于纸上。

    他的山水画趣味怪诞,构局复杂。夏威夷美术学院藏设色山水册页,单线、弧钩、横、直墨点重复出现,提供了非凡的画面的一致。深度感被有意除去了,拉近了画面,但仍保留了山水的形象,描绘了怪石倾斜,中央高峰主掌全图的局势。

    京都相国寺藏山水轴也很特别。构图疏旷,具有即兴意味,并不像王原祁那样以理性严加控制,但全景洋溢着生机,具有厚重感,致敬宋代山水大家。

    独创主义大师中视野最宽广,技巧最高妙的画家原济,又名石涛,跟朱耷一样是明宗室,出没于扬州一带。经常旅行、访友、爬山,追随郭熙的箴言,用直觉敏锐地从自然吸取印象。

    视觉世界的千变万化中,抽练出一种有限而秩序的形式系统。这种系统是儒家思想中的第二层现实。处理好了同中之异离中之合的关系,完全融会贯通了他的经验,画下的一山变成了众山。

    石涛的山水册页运用书法性线条和点,将画面拉近观画人,使其更具冲击力。勾勒山壁轮廓和主筋的线条像生命的网和生物体内的血管脉络。

    《桃源图》短卷视觉效果同样强烈,但村野、人物、林木洋溢着简朴的童稚趣味。这显示出在同一画面也避免使用完全一致的画法。但无损于统一画面的基本法则,成功地把局面连贯起来。

    《庐山观瀑布》达到了高度的雄伟感和普遍性。景观是一片寂然。上眺瀑水,下望山岚,渺茫的远岫中,一峰翻向一峰,另一峰更迢遥。在一片云蔼之上,群峰累累迤逦向远方。

    清初独创主义者把山水画带到了另一顶点。个人组织归纳创造出来的感官世界,有时变形到在图画和实景之间只保留一线关联。他们却比以前及同时代的士大夫画家们从自然中更多取材。他们笔法卓越,对现实的了解和画风一样清奇。个性和画风合一的复杂问题和他们画作的品质没有多大关系。山水画本身就是超于形象的一种声明,在自给自足中动人心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图说中国绘画史》13清初绘画的独创主义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bzu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