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之行1
飞机在黑铅般的天幕下,终于起飞了,我的心也悬到半空中。
就在不久前,准备带给于都老师和孩子们的那节课,在十四班的试教妥妥地失败了。这节课设计很用心,有许多我的思考在里面,可是最大的问题——没有贴着学生走。我仍然是个讲师而不是一个导师,这样的课能带出去吗?
当然不能!改!必须改!
飞机在平稳上升,我的呼吸急促起来,一直以来,我被一个魔咒困扰着——这个课肖培东老师上过了,虽然在看他的课例之前,我的想法几乎跟他很接近,可是有点任性的我觉得不可以,要改变,要创新。但是有两个问题真的绕不过去“真将军”之“真”,本课的两个重要写法“对比衬托”。我“任性”的设计在自己的班级上得比较成功,虽然听课老师说,设计新,容量太大,那时的我仍然不死心,可是连着两次失败,我有点害怕了。
“学生才是这个课堂的主人,学生的收获才是一堂好课的衡量标准”,这话是仇老师在我遭遇《孔乙己》教学比武失败后给我的箴言。此时又回响在耳畔,我为什么要自己的任性,而丢了学生的实际呢?
当然不能!改?怎么改?
明天就要上课了,课件,设计如何调整?
调整?调整!对的,我的课只要把顺序换一下,带着学生把课文从头到尾好好地读几遍,比漫天寻找答案要好许多许多。既然绕不过去的问题,咱就不绕,贴着学生走!
飞机在天上变得平稳了,我也平静了下来,一个新的课型思路出现了,以朗读为抓手,用“军”字贯穿全文,打通文言、文意、文学、文化,争取背诵全文。
第一重朗读,读出情境感,第二重朗读,读出故事感,第三重朗读,读出形象感。第四重朗读,读出意蕴感。
利用军的四个含义,把课堂串起来,我的开始欢欣了,因为有了新思路的那种兴奋感让我在座位上开始自言自语。
继续思考,第一次读,个别读,到全班读。第二次,全班表演读,第三次,个人表演读和前后对比读,第四次读,个别比赛读。最后,全班背诵读。似乎很完美了。
今天的飞机特别顺利,没有晚点,9点45到达赣州机场,走出机场,如沐春风,完全没有丹阳的那种冷冽。
回到酒店,我快速打开电脑,重改自己的教学设计,把那些冗长而深奥的东西全删了,我心里要有学生,贴着学生走,这样的话语反复出现。
十一点半,设计成形,课件完工,我把自己扔到了床上,安然入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