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很多人说,读书没有用,特别是一些文学类的书籍。如果别人问起你喜欢干什么,你说是看书,那你就会是大家眼中的一个异类。读书这么高大上的东西似乎并不适合大众,只适用于那么一小部分搞文学创作的人。这个时代压力太大,负担太重,每一个好像都在忙着找更好的工作,忙着挣更多的钱,忙着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而读书,这么奢侈而又无用的事情,本就应该束之高阁。可是哪个时代的压力小了,炮火纷飞的时代,有那么大家出现是为什么?陈寅恪,王国维,吴宓……他们哪一个人不是在逃亡的路途中还手捧书卷。对于时间来时,读书并不是奢侈的。
可是,读书是不是一定要有用才能去读?读书不应该是一件非常开心和快乐的事情吗?我们从书中体验到了不同的生活,看到了不同的世界,给了我们一种新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的纷纷扰扰,又或者只是简单的看看书,没有任何目的,看一场悲欢离合,在书中获得一段异彩纷呈的经历,从书中获得内心的宁静,仅此而已,就已经足够了。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访谈节目,上面的嘉宾说起他第一次双脚踏入图书馆的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很饿,就像一个很久没有吃过饭的人突然进入到一个世界的顶级餐厅,可以随便吃随便拿,在从书架上把书拿下来的时候,他的手一直在抖,一直在抖,不停的拿着一本又一本书,根本停不下来,没有人逼他这么去做,只有他自己。在叙述的时候,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整个人都焕发着光彩,我好像看到了十几岁的小小的他站在一列巨大的书架边,嘴角含着微笑伸手拿着一本书,如饥似渴的读着。在那一刻我的内心是羞愧的,因为我并没有去珍惜我所拥有的资源,也从未觉得它有那么重要。无数人去鞭挞应试教育下没有人真正的喜欢读书,可是,大的时代,并没有去阻拦任何人想要读书的意志,更没有剥夺大家对于书籍的热爱。总用功利性的言语进行讽刺,这似乎成了大众的常态。
可读书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也必须是一件快乐的事。我们享受的是在那个过程中情感被带动的一点一滴的体验,不需要去言明它有多么美好,不需要向别人去介绍它有多么美妙,这种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曾记得,钱钟书先生在他的日记中写下一段话,说的是,除夕夜,杨绛先生去总结一年中所读的书籍,由于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心中颇为自责。在杨绛先生看来,可以无限制读自己想读的书实在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故而,留学英国期间,看的风景没有多少,但是读的书却无法数清楚。
有人会说,时代不同了,属于当时那个文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当文人没有用了。可是,从没有人要求谁谁谁一定要当文人,我们只是静静的看着自己的书,享受着这个过程就很美好。没有必要把读书掺杂到功利中去,本身二者就没有可比性。数千年来留下的文学典籍浩如烟海,我们穷尽一生都没有办法读完,如果是按照当下人的读书无用论而言,这些留下来的书籍又有什么意义?它是文化瑰宝,但不是少数人的责任,传承和发扬它们,难道不应该是全民族的共同义务吗?这是没有用的吗?从书中汲取的力量,获得的感悟不是物质难以满足的吗?换句话说,对于大众而言,难道只在于有用我们才能去学习,那时代的变化如此之快,什么是永远有用的?
不要说,读书无用,那时无数人为自己的盲目,无知,所找到的借口。只有你所拥有的知识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背叛你,只要你读进去了,它就是你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读书无用论,从孔子的门生子路,那句,“以此言之,何学之有?”提出了对学习的质疑,千百年来,固然有很多人再次提出,可是从未占到过主流意识,足以证明,这是错误的。可是千百年验证的谬误如今却充斥着大众的生活。究竟是时代的悲哀,还是社会的悲哀?
读书无用,也许无用,只是暂且等着吧,理性的天平会以时间来告诉大众,读书究竟有没有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