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7年底碎碎念(二)

2017年底碎碎念(二)

作者: 2016小鱼的梦 | 来源:发表于2017-12-31 08:52 被阅读0次

    二、我的阅读地图

        这一年,我的学习,重点还是放在了跟随网师的步伐前行。所以,我的阅读很多都是根据网师课程的需要,来购买的书籍。上半年,因为在学B证,每周四都有一天可以外出学习,对我而言,这一天就成了最宝贵的阅读时光。而我,也几乎都是每周一本童书地过。

        今年暑假,我更是坚持每天阅读,除了去北京和大连那两周外,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的书房度过的。《千面英雄》、《英雄的旅程》、《神话的力量》、《中国古代神话》、《爱心与教育》、《孩子们,你们好》、《教学勇气》、《儿童人格教育》《智慧孩子是怎么炼成的》......不过很可惜的是,我给自己规定的暑期阅读指定的书单并没有完成,我只是完成了阅读34本的量。现在想来,还是执行能力不够。

          之前,自己的阅读很多的批注都是留在书上,今年暑假,读到几本特别有感触的书,我把它们写在了自己的日记里面: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之前读了一半,今天上午读完的剩下的一半,在这本书里面,其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关于自尊心、关于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帮助孩子实现自我教育,母亲的崇高地位、以及关于惩罚,教育不应该有惩罚,任何情况下的惩罚都是不可行的等等。但同时,我也发现这本书里面有很多关于强调社会主义 劳动观念、集体的一些篇幅,个人觉得,对社会主义集体的过分强调是这本书的一个败笔。也许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为当时眼光的局限性,在今天看来,这部分显得有点不合时宜。总体而言,这本书又让我想起之前肖川说的:一个人读书越多、写作越多、对解读信息和事物的能力就越强,就像在自己的脑子里织人一张很大的网,解读能力强越的人织的网越大、网也越结实。反之,则网越脆弱、越小。苏氏在这里面也有提到相同的观点。作为一名教育者,工作8年后,终于读完人一遍《给教师的建议》,则着实不是什么光彩的事,继续加油吧!

          《智慧孩子是怎么练成的》和《素质教育在美国》这两本书是受李镇西和黄全愈的影响才买的,尽管买的时候有点功利,(因为当时买了可以找他们签名),但是,读完这两本后,还是觉得值得一读。里面让我印像最深的是黄老的三角锥理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底,自我教育是尖,教育就在这个维度上来回穿梭。还有就是里面提到美国老师上课的方式和一些案例,当时看完只是拍手称好,然而,在读完另一本(教学勇气)后,我才明白,这就是一堂优质课 的主体。围绕这个主体,老师和同学、同学和同学互相讨论,最后达到另一个高峰,(也就是高峰体验)。除了这两个观点外,里面还提到美国的天赋教育计划,类似于中国的因材施教以及黄老的四驱理论:(四个象限:)有意识和无意识,独立行为和角色行为,统称:1、独立无意识行为:直觉行为;2、无意识角色行为:习惯行为;3、角色有意思行为:确认的行为;4、独立有意识行为:自主的行为;而黄老认为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中国学生大多停留在2、3象限,而美国学生经过长期的主体引导,最终大多都能进入第4象限。同时 ,在这两本书里,还列举里一些美国的课程计划和目标,详实而又有点难(这是我的感受)。这些课程和我们国内学校的不同,国内学校大多都喜欢做一些扯眼球的”伪课程“:比如带学生出去跟团旅游一下,拍些照片,就是游学课程;足球大热,那就在运动会开幕式时组织两次带足球入场就变成那国际足球课程;每周一国旗下活动,表演一段歌舞,就变成了国旗下课程......在这期间,学生学会的,不过是热热闹闹的一场闹剧而已,毫无实质性的能力可言。我想,这也是我看这两本书最大的收获吧!

          那就接着说《儿童的人格教育》和《教学勇气》,这两本书,和我第一次拿到时的感受不一样,一开始,我以为《人格》比《勇气》更难,因为看到”人格“,我觉得非常高大上,勇气应该会比较通俗易懂。然而,读下来,我得感觉却完全相反。《教学勇气》这本书是我读的比较吃力的一本书,因为里面很多都带有辩证的哲学意味。比如:里面的几组悖论:(暂时忘记了)头脑和心灵分离的结果是:头脑不知道如何去感知,而心灵也不知道如何去思考;事实与感觉相分离的结果是:如今使世界冷漠和疏远的冷酷事实和把事实降低成跟着感觉走的盲目情感;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结果是理论跟生活无关,而实践也未得益于理论;教与学相分离的结果是老师只说不听,学生只听不说......(怎么样,是不是很拗口,很难懂?)

      好在,即使如此,我还是在里面找到了一些唤起我共鸣的东西,比如:共同体!书里面有三章都在讲述共同体:认知共同体、教与学的共同体、学习于共同体。其中教学于共同体:也就是指作为老师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这节课或者这段时间课程的主体是什么?

        学习的共同体: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相互切磋,彼此成就,类似于我现在加入网师团体;而认知共同体则指的是:为伟大事物的魅力所凝聚。(这点不是特别明白,暂时片面理解为共同体的空间吧)。还有就是帕克.帕尔默关于恐惧的描述,这是我第一次从这样的额角度来认识恐惧。他说,恐惧是一种文化,首先,我们恐惧和别的人或事有不能控制的相遇;其次,我们恐惧不同相遇时的输赢竞争;再次,我们恐惧会不断失去自身认同;最后,我们还恐惧我们不仅会被迫接受新的事实、思想和价值,而且还恐惧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对学生而言,他们更多的是因恐惧而产生的焦虑,而并非因无知而产生的平庸;对待他们,我们更要懂得倾听:发现自己的声音---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别人也倾听自己的声音。而教师内心的恐惧则源自自己,只有事先洞知自己的恐惧后(恐惧不被学生、家长、领导看重),才能发现学生的恐惧。最后帕克、帕尔默还告诉我们不用害怕,人总会有恐惧,但不必置身心于我的恐惧之中,因为在我的内心世界景观中还有我表达和行动的天地。(我的理解是,不要被恐惧牵绊,不要被挫折打垮,你还有你自己,而自己的内心往往才是全世界最强的力量。)所以,第一章,帕克就在给我们强调教师心灵的重要性:教学中的自身认同和完整。(难道新教育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里面的那个完整就来自于此?有伤、有痛、有泪、有苦、有困惑、有迷失、有成功、有失败、有自豪、有恐惧这才是完整的意思?)

      在这本书里面,我特别喜欢两个地方的引用,这里一定要摘录下来:1、悖论这一章里,讲到把我对立德张力时,引用了里尔克《给年轻诗人的信》”要耐心地对待心里所有尚未找到答案的问题,要尝试去喜爱这些问题本身......不要急于得到答案,因为厉害没有经历过,所以不能给答案。关键在于去体验一切。现在就去体验。渐渐地,不知不觉地,体验了一些日子后,答案就会出现。“

          第二处便是在第五章开头的那段诗。布莱克《天真的预兆》:要看到一粒沙中的世界,要看到一朵野花中的天堂,将无限紧握于你的掌心,将永恒捉住在片刻之际。

      这里的引用,主要是在讲述主体为中心的教育时提出的,这里,我也总结了在帕克笔下,优质课堂的方法:a、让学生关注主体,面对主体,而非老师的填鸭式的灌输,这个主体还要有足够的空间;b、注意提问的方式:假如你是这些人当中的一员,你会如何决定?(开放性问题,而非关闭思考的提问:书上是怎么说的?这里能说明什么问题?)c、把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式的对话变成反弹式的生生之间的对话;d、即使学生说的不一定正确,老师也要控制自己,不要急于修正,同时,在最后,老师要提升和再构造学生的认知和说话技巧。

        最后,也是这本书带给我最感触的是这段文字:引用于怀特《永恒的国王》:”伤心最大的益处,“梅林回答说......”是从中学到一些东西。这是绝对灵验的。你可以衰老到全身在颤抖,你可以彻夜不眠,静听你紊乱失调的脉络......你可能看到你周围的世界被邪恶的疯子蹂躏得面目全非,也可能得知你的荣耀被更卑劣污浊的小人践踏在阴沟里。只有一样东西可对付它——学。学习为何人世如此沧桑,学习什么令它变迁。只有学习能令你的思维永不枯竭,永不孤立,永不受折磨,永不恐惧或怀疑,以及永不会起后悔的念头。学习这东西最适合你。”

        接下来再来说说这本《儿童人格教育》,这本书也许是因为不仅面向老师,更多的是面向为人父母的家长,因此在读起来会感觉跟通俗些。我主要挑两处来说。第一处就是让我想起我那个”张子健“的懒惰。在第四章提到,寻求优越感的指引。在这里,阿德勒专门列举你一些老师对孩子的”要是他勤快一点,他什么都行“这个句式来批判。因为这也是我常对张 说的话,”其实你不是不会,你是太懒了。“我本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只需要稍微勤奋一点就可以,,,,,,。然而,在阿德勒的眼中这句话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他不需要背负别人对他的期望:可能他一生碌碌无为,但人们会原谅他们,他不需要多努力,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因为懒惰,他成为了众人瞩目的对象,最起码,孩子的父母得为他操心。他真好享受这一过程!试想一下,很多孩子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而不惜付出代价,在这里,他就用通过懒惰来引起别人的注意。也有很多孩子之所以懒惰,是为了摆脱窘境。因为懒惰是一个非常好的借口,可以将目前的无能和无所成掩盖住。人们也很少指着这些孩子能力不足,相反,还会为他辩护”要是他勤快一点,什么都行。“听到这类辩护,孩子也会很高兴,因为对自信不足的孩子来说,这是一种极大的安慰。这种说法还成了一种成就补偿。看到这里,我真是无地自容!

        第二处便是第五章关于自卑情结 ,口吃、孩子无法控制大小便,是他们自卑情结的自然流露,也是追求优越感过程中的病态或危险的表现。对这类孩子,应该首先去鼓励他们,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更加自信,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量、有不错的天赋。用同情的心态与这类孩子之间建立一种又好的关系,但决不能用严厉的态度威吓他们。让孩子自立,通过各种方法让他们相信产生于他们精神和身体的力量,让他们相信完全可以通过勤奋,练习以及毅力来获取他们一直向往着却又没有实现的一切。

      与自卑携手的是怯懦,怯懦者总是会担心被别人嘲笑、忽视或贬低,怯懦者好像生活在一个充满敌意的国度里面,他们多疑、嫉妒和自私。怯懦性格的儿童通常会挑剔别人,他们不愿表扬他人,当他人被表扬时,他们会充满憎恨,一个人,如果并不是通过实现自己的成就,而是通过贬低他人去超越他人,那么这样的人就是怯懦者。教育者一旦发现儿童存有对他人不利的苗头,首要任务是将孩子从这种比例中解救出,教育者要做的就是指出孩子的错误,向他们解释他们的错误所在,告诉他们不要期望不通过努力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就清楚了儿童教育的正确方向,也不要期望仅仅通过一次谈话就能改变他们惯有的生活方式,要有耐心,如果一个儿童在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后又出现反复,同时,教育者要向儿童解释清楚,每个人的进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里,我想到的,是鄢和刘奇霖,现在,我似乎终于知道刘的问题的病根所在了。

      最后一点,便是关于预防自卑情结,这是写给我女儿的。儿童动作笨拙,缓慢,家长要给出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她坚持。对于父母来说,教育孩子要保持理智,不雅窒息和扼杀了孩子的独立性。即便是在孩子生病,需要特殊照顾期间也要注意。因为,儿童时期受到太好的照顾并被宠坏,会导致孩子长大后无法融入集体,无法独立,这样会导致孩子的自卑。

        接下来便是《成功无捷径》,这本书,我看完后只有一个感触:雷夫老师太伟大了!他不仅免费教孩子练琴,下午放学后还留下来,给孩子补课,早上也是提前到校给孩子上课,他还自己打工,把打工的钱拿来带孩子出去游学体验,甚至连生病也不例外。看到他的故事,我自愧不如。我这一辈子也无法做到像他那样的教学,我也不想成为这样的雷夫。但是,我想我可以在专业上有所突破,帮助一些学生吧。只是,这个过程依然会很漫长,因为:成功无捷径!

      紧接着,便是下学期的神话课程的几本书了。本来只打算读《英雄的旅程》和《千面英雄》的,但是买书的时候又买了,所以顺便看了另外的三本。在这五本书里,《英雄的旅程》和《神话的力量》都是访谈录,对象都是坎贝尔,只是访谈的人不一样。读完感觉比较碎。《英雄之旅》则是一本将几次心理治疗过程整理后的一本书,我很快地翻过,因为没有专业人员指导,不敢太参与里面的冥想实验。袁珂的《中国神话》则让我看到了整个中国远古社会人类的丰富想象,很不错的一本书,只是需要做出导图来,否则依然是零散的。最后便是老师要求批注的《千面英雄》了。第一次看完,恰逢爷爷过世,我将轮回的图发了出来,祈祷他进入另一个世界。这本书现在留给我的,也只剩下这幅图的模糊印象了。因为里面有提到很多神话的一些隐喻,而我对神话的了解,仅仅是来自小时候的看的电视《西游记》、《封神榜》,其它的便一无所知。所以,我现在也在看《古希腊神话》,希望到时候第二遍批注阅读时会有新的收获。

        还有李镇西老师的书,读完后我写下了这些文字:

        本周,我读完了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李老师参加工作的那年,刚好是我出生的时候。倘若我在中学那会,就知道乐山一中的李老师,那现在的我会是一个什么模样?倘若我在大学那会稍微用点心,去看一看李老师的书,那我这个“准老师”又会是什么模样?再假设我在工作之初,就读到了李老师的书,那如今的我又会是什么模样?然而,世上本无“后悔药”,更要那么多的假设和如果。

          幸亏,工作第九年的我,荣幸地成为了李老师的学生,我成了李老师博士工作站的其中一名学员。

            和众多李老师的学生一样,我无疑是幸运的。

            在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中,一共分成了 “爱心与童心——我和学生的感情故事”、“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锻造卓越人格——优秀学生的培养”、“回答心灵的呼唤——青春期教育的尝试”、“沉重的思考——一位女生的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生死两地书——和远方一群中学生的通信”、“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人”一共七个板块来书写。在读完序言"我的教育思想历程"部分,我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原来早在上个世纪,李老师在素质教育方面已经做出了那么多的探索,现如今的我,生活在这样的两个世纪的交替之际,但我自己的教育思想却左右摇摆,模糊不清,不得不说,比起当初同龄的李老师,我真的落后太多了。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新时代的野人。”

        第一部分,带给我更多的是温暖,我被李老师和同学之间纯真友谊感动了。李老师生病,同学们一起去看望李老师,在李老师面前说“都怪我们不好,是我们把您气病的。”班上的周慧生病了,那时候由于交通条件太差,李老师用自行车把周慧带到医院,自行车上不去的地方,李老师就背着周慧到达山顶的门诊住院部。李老师还不忘安慰生病的同学,“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打垮”。而生病的周慧却在心里默默念着:“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李老师气喘吁吁地背着生病的同学一步一步旺山上走,边走,嘴里还边喘着粗气念着诗......读着读着,我的眼睛湿润了,心潮澎湃......李老师的妹妹生病的时候,同学们”搞地下工作“,读到学生写的《秘密行动》的时候,我一边为同学们的“秘密行动”的暴露而担心,一边又为他们行动的成功而心潮澎湃。我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读到这里,我心潮暗涌。李老师当时该该有多么地爱学生才会有这种感染!”宁玮的故事,深深地触动着我,因为我曾和她一样,也是一个农村女孩。读到李老师为班里面每一个同学过生日的时候,读到李老师每带一个班,都会按照学号进行家访的时候,我的脸红到脖子跟。这些事,我从没有做过。当我读到同学们为李老师过生日时,李老师站在讲台上对同学们说“李老师并不是你们想象得那么高尚。但是今天同学们又一次深深地教育了我:教师的艰辛劳动换来的报酬,不仅仅是金钱,更多的是丰厚得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请同学们,不!请我的培养们监督我!”我仿佛看到李老师饱含热泪站在讲台上真诚地做着演讲,而我,似乎就坐在教室里,感受着眼前这位老师的特别、平易近人。

        第二部分,关于后进生的转化,在这一章里面,我写的更多的是一种追问,我也在联系我们班那几个“万同”式的同学。李老师说,引导后进生,关键要“用心灵赢得心灵”。引导后进生经常对自己进行“灵魂的搏斗”,用高尚的自己战胜卑下的自己。李老师的方法是,犯了错误不批评,但是只要又进步,就会马上报喜,并给予热情的鼓励。面对后进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李老师不是斥责学生“屡教不改‘、”光说不做“、“本性难移”,而是将主动权交给后进生自己,只要他们在某一周内犯错误的次数减少了,甚至没有犯错误,都要到李老师那里领一张“报喜单”,拿回去向爸爸妈妈报喜。反观我呢,不仅我自己沉不住气,性子急,看到学生犯错就忍不住要去批评他们,还总是提一些“下不为例”等学生自己永远都不能满足的要求。李老师对班上的那些“奇葩”同学,似乎永远有用不完的招儿:课堂上耍蛇的同学,李老师就介绍他与生物老师交朋友,还推荐他当生物课代表;上课从来不听的文建国,李老师发现他特别喜欢搞小制作,李老师就嘱咐物理老师带着他参加各种小制作比赛;就连一上课便睡觉,也看不出对什么有兴趣的郭华威,李老师也有他的办法——抄写《烈火金刚》。读到这里,我发现李老师都是先找到每一个后进生他们身上的特长,或者是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兴趣点,然后在这个点上去突破,努力去扶正他们身上优点的幼苗,使幼苗茁壮成长,从而排挤掉他们身上的那些“缺点的杂草”。那我自己班上的那几个同学呢?我去真正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了吗?同时,李老师不仅分析了后进生形成的三方面的原因,还分享了他的教育后进生的方法。里面的每一条,都是干货满满。其中,我对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每日九问”、“写《灵魂的搏斗》”、“对手竞赛”、“推荐好书”几个非常感兴趣,我也正在谋划,怎样在班会课上,以恰当的方式改进一下,推进到我的班级去用。同时,李老师还为万同“开小灶",让他重拾信心。这些,难道不正是因材施教、以学定教吗?

        第三部分,关于优秀学生的培养李老师的鼓励优秀学生”自己和自己较劲“战胜自我,这个方法我觉得特别受用。因为我深深感觉到,在我的班级里,这是那些同学最需要的。(同时,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才真正意识到,长期以来,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眼里,我常常看到的都是那几个喜欢发言的、写东西细腻而深刻的、或者平时和老师走得近的成绩优异的同学,而我的眼里,常常忽略了那种中等偏下的潜能生,也更不在意那些后进生(好像家长都不管,我也没必要管的心里一直在作祟。)而这,无疑是我这些年来最大的失败——将学生都看作一个整体或者几个整体,而没有把他们看成一个个独立而又鲜明的个体。)

        第四部分的青春期教育,我似乎没有太多的笔记,只是有很多的勾画,我想,这主要是因为我教的是小学的原因,因为在小学里,这种”早恋“还算比较稀少。第五部分,关于宁小燕的悲剧,我看得心痛,没有想到就在那个时候,就在我们的身边,竟然发生了这样的悲剧。我也是从李老师的这本书里,才第一次知道这件事。看到李老师的反思,看到李老师对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剖析,我深感惭愧。因为直到现在,我们都依然在将德育量化,依然把德育认为是智育的”婢女“。第六部分,读到李老师的生死两地书的时候,我再也忍不住,泪水湿了眼眶。倘若不是坐在教室,我想我一定会更加”放肆“。庆幸地是,我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偷偷抹泪的样子应该没有被学生看到吧。最后一部分“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幸福”,我看得脸红。说实话,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我从来没有想过把这句话当做我的座右铭,而我也是去了草小西后,才把"做最好的自己”当成了一句时刻提醒我的话。而我心里的那个“最好的自己”想的更多的是看得见的荣誉,摸得着的物质,在精神上,我是一个极度的贫困者。而《生命的列车》,似乎给了我一些洗礼:

      人生一世,就好比是一次搭车旅行,要经历无数次上车、下车; 时常有事故发生; 有时是意外惊喜,有时却是刻骨铭心的悲伤……

      

      降生人世,我们就坐上了生命列车。我们以为我们最先见到的那两个人——我们的父母,会在人生旅途中一直陪伴着我们。

     

      很遗憾,事实并非如此。他们会在某个车站下车,留下我们,孤独无助。他们的爱、他们的情、他们不可替代的陪伴,再也无从寻找。

     

      尽管如此,还会有其他人上车。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将对我们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们之中有我们的兄弟姐妹, 有我们的亲朋好友。我们还将会体验千古不朽的爱情故事。

      坐同一班车的人当中,有的轻松旅行。有的却带着深深的悲哀……还有的,在列车上四处奔忙,随时准备帮助有需要的人……很多人下车后,其他旅客对他们的回忆历久弥新… …但是,也有一些人,当他们离开座位时,却没有人察觉。

     

     有时候,对你来说情深义重的旅伴却坐到了另一节车厢。你只得远离他,继续你的旅程。当然,在旅途中,你也可以摇摇晃晃地穿过自己的车厢,去别的车厢找他…… 可惜,你再也无法坐在他身旁,因为这个位置已经让别人给占了……

     

     没关系。旅途充满挑战、梦想、希望、离别…… 就是不能回头。因此,尽量使旅途愉快吧!

     

     善待旅途上遇见的所有旅客,找出人们身上的闪光点。永远记住,在某一段旅程中,有人会犹豫彷徨,因为我们自己也会犹豫彷徨。我们要理解他人,因为我们需要他人的理解。

     

     生命之谜就是:我们在什么地方下车?坐在身旁的伴侣在什么地方下车?我们的朋友在什么地方下车?我们无从知晓……

     

     我时常这样想:到我该下车的时候,我会留恋吗?我想我还是会的。和我的朋友分离,我会痛苦。让我的孩子孤独地前行,我会悲伤。

      

    我执著地希望在我们大家都要到达的那个终点站,我们还会相聚……

     

     我的孩子们上车时没有什么行李,如果我能在他们的行囊中留下美好的回忆,我会感到幸福。我下车后,和我同行的旅客都还能记得我,想念我,我将感到快慰。

     

     献给你, 我生命列车上的同行者,祝你旅途愉快!

     

      后记:两年前,拜读过李老师的《幸福比优秀更重要》,当时似乎没有这么多的感慨,两年后,再读到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在心里挥之不去。后悔,前几年因为自己的浅薄,没能去找,也让自己没能早点读到这样优秀的作品。庆幸,我在今年成为了李老师的学生,最重要的,是让我遇见这么好的作品。对于一个精神上的极度贫困者来说,这无疑,就是那一根救命稻草。

        也许,如今这一切才都是最好的安排!

      在《爱心与教育》之后,又读了李老师的《李镇西校长手记》,如果说前一本书告诉我们怎样做一个与不同孩子相处的好老师,那这本书,则告诉我:一个老师,遇到一个好校长事有多么地幸运。第一本书读完,我就在想,如果我遇到这样的一位中学老师,那该有多好啊!第二本书读完,我也在想,要是我毕业后能在这样的一个学校任教,遇到这样的一位亦师亦友的校长,得到这样一位长辈的跟踪指导,那我是该有多幸运啊!感觉总有这样的一个人,时刻关注着自己,适时给予指导,这将是一笔最大的财富。

          读这本书的时候,尤其是当我读到第四辑“推心置腹”的时候,满篇的勾画,我还在旁边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字字如金,要是我最开始工作就遇到李老师这样的指路人,该多好啊!感谢李老师的一番话,让我豁然或开朗,突然想为我们班的孩子写一段成长故事。”读李老师的书,对我就是一种莫大的感染。正如李老师自己说的那样:其实想想,教育有时候很简单,就是先让自己善良起来,丰富起来,在去感染孩子,让他们也变得善良,丰富。读李老师的书,我就被李老师的情怀深深感染了。他不仅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培育着身边的每一个学生,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的老师们。真正应了那句:身教重于言传。

          读这本书,我更欣赏李老师的独特视角。作为校长,李老师希望自己能让学校朴素朴素再朴素,实实在在让学校里的师生都静下来,做一些踏踏实实的事情。所以我们从书里面能看到,武侯实验中学的日常,老师不是忙于填各种应付的表格,而是踏踏实实在听课、上课、反思;中层领导不是忙于各种接待,而是在研究自己所带班级的课,发现学校的某一位最近特别的老师。李老师甚至还在报纸上当众声明:武侯实验中学拒绝参观!说这样的话,需要底气,更需要魄力。

          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不自觉地将自己身边的领导、身处的学校拿来做对比,什么“有的校长里满脑子想的总是”彰显特色“”打造品牌“”提升形象“”扩大影响“......做了一点点事情,都要找来媒体大肆炒作。" 而这些话,似乎都是为我们现在的有些校长量身定制的。当然,你也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和里面的老师放在一起,”体罚学生“”辱骂学生“”有爱,但表达方式有问题“似乎这样的字眼也和自己密不可分。所以,这本书,总是让人在读完以后会陷入沉思。

          其实有时候想想,作为校长,也有很多的”不容易“,因为上面又做出明确的指标,所以导致校长都一窝蜂地围着绩效的指标而转动,由此也就产生了各种”特色学校“,不管这个”特色"是不是真的“特色”,只要能沾上边的,哪怕只用一两周的时间,也保准能给你以假乱真做个“真特色”出来。于是,在多次的自欺欺人之后,便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信”,甚至浮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7年底碎碎念(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ceo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