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传习录》一九:不“去人欲”便是养病

《传习录》一九:不“去人欲”便是养病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3-07-19 20:04 被阅读0次

    《传习录》一九:不“去人欲”便是在养“病根”

    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屡责之。

    一日警责方已,一友自陈日来功夫请正。

    源从旁曰:“此方是寻着源旧时家当。”

    先生曰:“尔病又发。”

    源色变,议拟欲有所辨。

    先生曰:“尔病又发!”因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无留,方可种植嘉种,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

    弟子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王阳明为此时常批评提醒他。

    “自是”是“自以为是”,孔子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自是者常常“自以为知”,这种人的“知”不是真知,所以是不明智的。老子讲得更直接——“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的人反而难以彰明显露。

    “好名”是贪图名声、追求虚名。王阳明认为,天下祸乱的根源在于世人“重虚名而轻实行”,“好名”的人,一定在实行上花费的心思、精力少。正因为如此,王阳明才“履责”于孟源。

    “自是好名”客观来讲便是“人欲”,王阳明认为“心即理”,让自己内心充满“天理”的唯一法门便是不断地“存天理,去人欲”。对于“自是好名”的孟源而言,倘若不能有意识地去除“自是好名”的人欲,是很难让天理充满内心的,甚至很难在此心生养出其他“嘉谷”——美德的种子。

    所谓“心田”,是把人的内心比喻成一块“方丈之地”。倘不能有意识地“去人欲”,是很难“存天理”的。以孟源的“自是好名”为例,“自是好名”的病根壮大肥硕,盘踞在这“方丈之地”上,再难容得下其他物种。阳光、雨露、土壤肥力、外来滋养全部倾注于这壮大肥硕的病根之上,无论怎样努力,即便遇到高明的农夫,也很难在这样的土地上种出“嘉谷”来。

    为什么王阳明屡次批评提醒,孟源仍不能深切改正?只因孟源在“去人欲”上,缺少勇猛精进的心,没有真正意识到“自是好名”之害。没有人是真正不希望自己上进的,与此同时,也没有什么人真正能够做到将“去人欲”和“存天理”等同起来。不能“去人欲”,便无法维系“存天理”的上进。人心的“方丈之地”很难两全,用林黛玉的话讲“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客观来讲,孟源的“自是好名”之病,虽不至于人皆有之,也差不多是人人易犯的毛病,只不过程度深浅不同罢了。心中若没有一份警惕,任由它壮大肥硕充满自己的方丈心田,“存天理”也好,“学为圣贤”也好,无异于痴人说梦。

    佛家讲“人身难得,中土难生,正法难闻”,于孟源而言,人身难得他得了,中土难生他生了,正法难闻,他作为王阳明的弟子,也算是闻了。即便如此,一个“自是好名”之病,依然养到壮大肥硕充满方丈心田的程度,依然在老师的数次提醒下,无有好转的倾向。

    福薄如我辈呢?身边没有王阳明那样的圣贤提点,倘不能心怀戒慎敬畏,倘不能勇敢地“去人欲,存天理”,我辈凭什么“为往圣继绝学”呢?

    不“去人欲”便是在养“病根”,养“病根”至壮大肥硕充满方丈心田的地步,便是积重难返、无力回天之时。“去人欲”当勤恳不辍,“存天理”要时时反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一九:不“去人欲”便是养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cka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