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习体会十五:开放创新迎未来

学习体会十五:开放创新迎未来

作者: 宁都谢志雄 | 来源:发表于2019-04-20 09:28 被阅读0次

    ——《变量》学习体会十五

          今天是我参加勇气读书会的第83天(加上打卡鸭21天),阅读了《变量》第四章《在菜市场遇见城市设计师》的《林哥》、《卑微者最顽强》、《精明收缩》三节。

    林哥

          林哥的厂子里生产足球。他是个80后的“企二代”。读大学的时候,林哥学的是计算机,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接班,但到头来家里一个电话,林哥还是乖乖地回家接管了家里的几个体育用品企业。

          虽然林哥只有30岁出头,但已经有些发福了。他的气质介于青年人和中年人之间:和四五十岁的生意人相比,他显得乐于交谈、风趣活泼;和三十几岁的上班族相比,他又多了几分精明老练。林哥笑起来时眼睛会眯成一条缝,他是个爽快人,几乎有求必应。他跟家人聚少离多。林哥的老婆在商贸城打理店面,他在70公里之外的工厂盯着工人生产。他每天早上五六点钟起床,晚上还要有各种应酬。林哥说,有一年他创下了纪录,一年有190多个晚上都在KTV(唱歌娱乐场所)。

          车窗外,夜幕低垂,灯光璀璨。街上车水马龙,奔驰车和电动三轮车混杂在一起,各色小吃、水果摊子琳琅满目。林哥说:“义乌真的不是个生活的地方,这就是个做生意的地方。在我们老家金华,人们见面会问,晚饭吃了什么,而在义乌,大家见面会问,你今天做了多少生意。”

    卑微者最顽强

          义乌是中国城市中实现“精明收缩”的少数代表,也就是说,虽然义乌的人口规模不如以前,但通过产业转型,仍然能够保持活力。更有意义的是,义乌之所以能够实现“精明收缩”,不是靠政府出手救援,而是靠自下而上的力量自救。

          义乌之所以能够具有如此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一是因为义乌的企业更为务实,它们总是会把风险考虑进来。二是因为义乌的企业更重视分散风险。义乌的企业善于在市场的夹缝中求生存,通过强大的信息渠道相互交流、高效地试错。经济形势越是寒冷,义乌和全球经济拥抱得越紧。在全球市场上,义乌商人和他们的合作伙伴形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网络,就像四通八达的神经系统,能对市场上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三是因为义乌的企业不求天,不求地,只靠自己。这种在逆境中锻炼出来的生存能力才是最为强大的。

    精明收缩

          扩张的城市都是相似的,收缩的城市各有各的收缩。有的收缩城市会采取“再增长模式”。也就是说,这些城市试图用各种办法增加投资、吸引人口,企图逆转收缩趋势。

          有的收缩城市会出现“震荡收缩”现象。也就是说,这些城市一度看起来好像实现了产业转型,但很快再度陷入危机。阜新是出现“震荡收缩”现象的代表城市。

          只有少数收缩城市能够实现“精明收缩”。也就是说,这些城市虽然规模收缩了,却没有凋敝,相反变得更有活力、更加宜居。

          义乌或许可以作为“精明收缩”的一个城市样本。义乌之所以能够实现“精明收缩”,是因为它保持了开放性。怎样避免人口规模急剧缩小呢?只有靠不断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怎样才能在吸引外来人口的同时保持和谐安定的社会秩序呢?只有靠不断地营造一种包容、自由的城市气氛。怎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发现潜在风险,及时转型呢?只有靠对外开放带来的庞大、密集的信息网络和高效、及时的反馈机制。

          义乌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城市”。这里的本地人口有60多万,外地人口有200多万,还有2万多名外国人。在国际商贸城,随处可听到英语、法语、俄语、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

          义乌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什么启发呢?义乌所经历的收缩,是中国的城市化迟早要经历的收缩。虽然中国目前只有不到100个收缩城市,但是,一旦一个国家基本完成城市化进程,它的城市就会收缩。很快,中国也会经历这一切:各个城市会激烈地争夺不断减少的人口。到那个时候,中国的各个城市能不能保持足够的开放性,将是关系到它们兴衰成败的最关键因素。

          义乌是中国最包容、全球化色彩最浓厚的城市。这种开放性有助于义乌顺利地实现“精明收缩”。但是,影响未来的因素不仅仅是全球化,我们不能忘记技术变革的作用。在技术变革的时代,一个城市如果想要保持活力,就必须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义乌之所以能够抵御各种风险,就在于它们的开放、包容和创新。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国际竞争激烈,市场风险巨大,一个企业、一个城市不可能永葆青春、长盛不衰。停止不前就意味着倒退,因循守旧就预示着失败,只有不断改革开放、创新思变,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体会十五:开放创新迎未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ckk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