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必向任何人证明自己
看《惊奇队长》的时候,其中一句台词几乎是刻在了我的脑海里。面对反派人物的挑衅,大女主卡罗尔说:“我不需要向你证明什么。”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忽然联想到了自己。
虽然小时候家人并没拿谁跟我作参照,但是一路走来,我都是试图给自己找一些“参照物”,证明自己可以做得比Ta更好,证明自己是一个优秀的人。
从中学到工作之后,我一直把自己放在一个假想的赛道上,关注点始终落在“我比别人领先多少”或者“我有没有落后”,而忽视了“我成长了多少”。
这么做,很累。
我把超过一半的精力都放在了假想的竞争者身上,但是每次成功晋级之后,又给自己设置了另一段赛道。
重复,再重复,就是想证明自己。
这样子,像极了我们最讨厌的那种父母——总是在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
这样的比较,其实是一场“有限游戏”,即参与游戏的玩家,把自己束缚在某些不成文的规则里,并且始终模仿着上一位游戏优胜者。
总在证明自己的人,也总会在假想的“观众”离场后,成为一支被遗忘的乐曲;而为超越自己而努力的人,却会另辟蹊径,变成一曲余音绕梁的华章。
2. 保持专注和单纯,这就是捷径
回顾过去一年,我自己成长速度最快的阶段,反而是目标没有那么复杂的阶段。
有一天突发奇想,觉得自己好久有没码字了。于是就从那天开始,笃定了每天都要输出一篇千字以上的文章,目的傻得可笑,就是想看看自己能坚持多久。
于是就开始调整生活的节奏,每天晚餐后都腾出来两三个小时开始写。
刚开始还很顺利,因为久不更文,脑海里零零碎碎积累了不少素材。后来慢慢遇到瓶颈,觉得自己没啥可说的了,但又堵着一口气,不想就此放弃。
草草编点内容应付差事已经很不容易的时候,我又觉得把类似于草稿的文章发在网上很丢脸,所以逼着自己写得更好一点点,至少别让自己失望。
现在回忆起来,这个过程竟然做到了难得的专注和单纯。
但倒是能赚到稿费后,写文章的目的开始变得功利了。功利心也并非坏事,只不过目的不单纯的人,关注点很容易脱离事情的本身。
就拿写文章来说,有人告诉我:之前赚到过稿费,但是这样赚钱的机遇不常有,导致他没见到钱的时候就失去了写作的动力。
不仅如此,如果一个人底子还很薄,就失去了自我提升的专注度,就很容易走进“低水平赚快钱”的层次。
还拿赚稿费的事情举例子,很多人一旦失去了专注度,就会忙着写很多报酬极低的稿子。这类文章一般有两个特点,有套路、不走心。
所以,你愿意把短期内的时间消耗在10篇50~100块的稿子上,还是多看看书、研究高手的文章、打磨自己的文笔,努力把文章写到500~1000元/篇的质量?
能够保持专注和单纯,这本身就是捷径。
3. 包容自己的负面情绪
过去一年,我曾经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多次陷入负面情绪中。
有时是由于工作不顺利带来的烦躁,有时是因为对自己不满意而产生的焦虑,还有时候是由未来不确定性而造成的惶恐不安……
陷入负面情绪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压抑或者摆脱。要么装作没事一样,人前笑呵呵;要么像倒垃圾一样,疯狂倾诉某个让我不舒服的结果。
经过我自己的亲身试验,这两种方式都不可行。
压抑会带来身体的不良反应,比如感冒或者反胃。而“倒垃圾”不仅会影响他人的心情,也会在你已经恢复平和后,让曾经接收过你负面信息的人出于某种关心,再次挑起你已经放下的回忆。
实则,负面情绪也有它很“阳光”的一面。
因为工作而烦躁,说明你对这件事很重视,只不过还没有找到最优解。对自己的焦虑,往往是因为你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不满足于当下的舒适区。对未来的不安,说明你的生活即将发生很大变化,而实际上80%的负面揣测都不会发生。
想要恢复心态的平和,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找到负面情绪映射的积极面,然后包容它的好和坏。
悦纳情绪之后,你常常能够找到更多有效的解决方案,比如自己揪出担忧的根源,向高手请教问题的答案,或者干脆大哭一场,释放掉过剩的压力。
4. 关注细节的意义在于“锦上添花”
“关注细节”这几乎是老生常谈,但我却发现自己有时却会颠倒主次、本末倒置,把过多时间和精力放在细节上。
我有好长一段“穷忙”的时间,其实都是在做不那么要紧的事务型工作。比如做个PPT,我把更多时间都放在了找资料、找素材,反倒是在亮点挖掘和逻辑铺陈方面只用了很少的时间。
后来想了想,其实我身边很多人都是这样的。
一天中,我们可能会花一两个小时去想“午餐吃什么”、“晚餐吃什么”,却不一定能抽出半小时去想一想哪些事情是重要且紧急、对自己真正有价值的。
就像一个辅导高考志愿填报的老师吐槽:有些人花在决策未来专业和职业走向上的时间,可能还没有他上厕所的时间长。
关注细节的意义在于“锦上添花”,也就是你已经最好了最核心最重要的那部分,再多花一些心思去修整边边角角,而不是让我们把更多精力都放在浅层、表象、形式化的事情上。
这也是为什么我不建议很多写作小白过早开设个人公众号,因为花在排版和推广的时间,可能会消耗掉你太多精力,甚至比你读书和写作加起来的时间还要长。
抓住重点,我最开始的做法是列任务清单,提前一天列出次日要完成的8~10件事。后来发现这个数字太多了,虽然从过程上看来,我的行动挺高效的;但从结果上看,我的时间被填的满当当的,没有了“弹性”,就变成了始终疲于奔命,没精力去思考和联结资源了。
松浦弥太郎在《思考的要诀》里写道:我们每天都要留给自己1~2小时空白时间,拿着纸和笔,专心去思考一些具有创造性的内容。
这样看来,其实这段思考的事情就可以用来分清什么是主次,怎么挖掘核心,如何锦上添花。
5. 赞美别人,是在给自己积蓄能量
4月参加了赛男老师的财富读书会,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某一个知识点,而是赛男老师的为人处世方式。
我曾经想过,会不会有一个人真的能给他人带来“如沐春风”的感觉,让大多数人都感到惬意和鼓舞。很欣喜,终于遇到了赛男老师这样一类值得学习的榜样——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大家联结资源,宽和温厚地考虑他人的努力付出……
这个过程其实是很难完成的,太多我们习惯用“好的”和“收到”去应付的事情,都要多花点心思深入思考,“他做了哪些尝试”、“他身上有哪些优点”、“他需要什么样的支持和帮助”,而后还要遣词造句,把自己能够为对方做的,编排成一段富有能力的话。
每天走心地说10句“谢谢”都没那么容易,更何况要数十年如一日的这样为他人考量。
然而这样的赞美,其实也是一种对自己的投资。
尽管我们不能总想着对自己有利的那部分,但我们真心夸赞的10个人中,一定会有那么一两个因为我们的支持在变得更好,又会反过来以某种形式回馈于我们。
就像赛男老师能在3天内邀请到300+位付费学员一样,大家之所以如此信任,有那么多牛人尽心尽力地为她打call,本质上就是她提取了一部分过去积攒的好人品。
除能力水平之外,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也是个人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6. 累出一身病,并不是“军功章”
好多年前我遇到一位前辈,她在办公室里掏出自己的体检报告,感叹自己工作过于勤奋,搞得自己心肝脾肺肾有一堆小毛病。
这明明是一件很不幸的事,但她脸上却露出了诡异的笑容,让我感到惊悚,暗暗提醒自己将来一定不要做这样的人。
到了今年,我身边又出现了很多因为年龄渐长、工作繁忙、疏于锻炼等原因,而患上各种疾病的人。这些人嘴上说着健康重要,但却在康复之后回归到过去的轨道,继续忽视自己的身体。
再想到前辈那诡异的一抹笑,我发现这类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打心眼儿里把自己的一身病当做是“军功章”。
表面上跟你倾诉自己的身体状况多么糟糕,实际上却在暗示:你看,虽然我不一定做出了什么成绩,但竟辛苦到连自己的健康都不要了,这是多么勤奋和无私啊!
想到这里,我打了个寒颤,斥巨资给自己报了私教课,就是不希望未来的自己变成这样。
健身挺苦的,不过我却觉得这样的辛苦很值得,毕竟多数时候身体的损伤都是不可逆的。
我宁愿自己前进的稍慢一点,成为一个又忙又美的人,也不愿意在很多年以后,躺在病床上跟别人炫耀我有多成功。
为了成功而透支身体,实在不是一种明智和负责任的举动。
7. 享受现在,而不是预支未来
很小的时候我就畅想过未来的生活——有自己的房子,跟亲人生活在一起,有几个好朋友,能够坐在柔和的阳光下喝着咖啡看着书。
今年,这些愿望全都实现了,甚至还比预期高了那么一点点。
比如不仅公婆对我很好,先生背后的一大家子都格外照顾我;不仅住的不错,生活也暂且算衣食无忧,尤其是饮食格外健康;不仅能够在阳光下看书,工作也相对自由和有创造力,还能用自己爱好赚稿费……
但当我实现这样的心愿之后,却并不那么满足,眼睛还是盯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几乎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就像一个人通勤实在太辛苦,许愿想要一辆代步车,愿望达成之后,又抱怨这车太低配,为什么不是一辆法拉利。
我很焦虑的时候,打电话给妈妈,我妈说:“我觉得你现在挺好的,真的挺好的。别急,慢慢来,好好享受现在。”
想想也是。
人生总有更高的阶段,如果总是费劲心力筹谋更好的未来,其实是对眼下美好生活的一种浪费。
步行的人抱怨速度慢,骑车的人抱怨太阳晒,开车的人抱怨交通堵……
不满足其实是一种不易察觉的坏习惯,它会让你始终陷在无尽的欲望里,永远不能好好享受现在。
换种思路呢?
能和爱人一起散步,其实是增进感情难得的机会。骑着单车沐浴着风,难道不会让你有一种重回少年时代的错觉?堵车的时候,不如打开电台音乐,好好感受这段独处的时光。
未来当然可以更好~
但如果我们总是在追逐未来,那么我们如今所期待的,最终也会变成日后厌弃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