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关于失恋,分手题材的电影都不经意的戳中很多年轻观众的感情痛点。从《失恋33天》到《前任3》,电影放映结束,那些在电影院里失声痛哭的观众,内心总有一个关于爱的成长的故事。
每一个为失恋痛哭过的人,内心都曾有一个缺失的自己。
年轻时候的爱恋,总是真诚,纯粹,不顾一切的给予其中夹杂着任性的索取、骄傲的自我。无私的爱对方,也自私的求证对方爱自己。在无所顾忌的年龄里,放肆的任由自己的情绪,脆弱,倔强,自私展示给那个相爱的人。然而年轻的人们,只是欣喜于爱的甜蜜的绽放,而无力承担由爱带来的黑暗。那些未完结的爱恋,就像是一首没有唱完的歌,休止在时光中。
每一次爱上一个人,对方身上那些吸引我们的地方,往往是以为自己所缺失的部分。借由这样的相遇,相知,让我们看见自己,重新认识自己。
每一次当爱人离开了,总会经历一段自省的阶段,总觉得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一定是因为这种原因,一定是因为哪里不好,对方选择了离开。总是试图去改变,去讨好,去成为另一个人,以为可以得到对方的爱。
这种感觉是不是很熟悉?
小时候,为了父母更爱我们,成为了一个听话的,不捣乱的小孩。
读书时,努力学习,希望成为成绩更好的那个“隔壁家的小明”,
青春期时候,为了确定自我,我们成了杂志或电台里紧追潮流,个性或张扬或与众不同的小青年。
再后来,我们为了更好的身份认同,努力成为社会主流所倡导的好青年。女生们按照时尚审美的标准,打扮自己,努力挣钱,活成了独立新女性的样子。男生们都努力打拼,向上奋斗,都憧憬着自己是年轻才俊,成功人士。
我们都活成了更好的样子,可为什么还是觉得有种缺失。一直在努力的成为somebody,自己又去哪儿了?
在这些行为的背后,深藏着一个隐隐的“我不够好”“我如果那样做,才会被爱”的感受。总是要向这个世界证明自己,才觉得自己可以得到爱。
有时候爱上一个没那么爱你,甚至不爱你的人,不过是内心想完成儿时未得到的“被爱”“被认可”的需求。总是要很努力,费尽心思让对方看见自己,爱上自己,而不停的重复被忽视,或者被抛弃,验证对方不够爱我的感受。
让人痛苦流泪的,并非全部是因为怀念对方,遗憾过去,而是无法再次承受,我不够好,我不值得被爱。
直到有一天,在一次又一次的反思中,慢慢认回全部的自己。直到明白:失恋,不再只是让人反思自己不够好的地方,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更重要的一课是,明白对方的离开,不是因为自己的不好,只是一种选择,而你已经足够好。无需证明,你活着,就是最好的。那种由生命本身的神圣与力量所带来的笃定感与安全感。
我们无法成为一个更好的别人眼中的“某人”,只能成为自己。终于当你体会,生命,活着本身就是奇迹,无需费力向这个世界证明自己,获得他人的认可,便能把那颗一半挂在外面的心,收回来,安心的轻松的做自己。当一个人真正开始做自己的时候,才会倾听到内心的声音,才会体会活着的真实。轻松乘着生命之流,自然的开花,生命之爱自然的流淌。体会一切如是。
真正的“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在于:你就是你,成为自己。
愿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