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鲁迅是谁?
鲁迅是谁?自从1933年塑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提出这一命题以来,如何对鲁迅进行“命名"就成为现代中国社会的一大难是题。
"大鲁迅":神化鲁迅、抬高鲁迅
"五四新文运动的主将"
"左翼文学的精神领袖"
“中国的高尔基”
"青年导师"
"小鲁迅":贬低鲁迅、矮化鲁迅
"中国的堂吉诃德"
萧红与鲁迅关系:写有<<回忆鲁迅生活>>
许广平写有<<鲁迅回忆录>>许广平说“鲁迅是毛泽东的小学生",任全国政协主席
二.文学经典:
1.多义性
2.复杂性
3.矛盾性
三、鲁迅大撤退
当前,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被大幅度删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由于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过于单调和僵化,导致部分中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存在着严重误读,鲁迅形象被极端地扭曲和变形,成为一个演绎“政治正确”的特殊文化符号。事实上,鲁迅的许多作品具有非常丰富的价值蕴涵,是中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典范文本。
广大中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接近鲁迅,努力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而不是远离鲁迅,鲁迅传统才有可能在青少年中间得以有效延传。前几年,在广大中学生之间流传着一段非常有意思的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真实地道出了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和尴尬。在许多中学生看来,鲁迅就像一座高高屹立的山峰,他们永远也不可能攀登到顶端。
当时,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编辑出版了第一套全国统一语文教材《初级中学语文教材》和《高级中学语文教材》各6册,共收录鲁迅作品16篇。其中,《一件小事》《故乡》《社戏》I《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药》《呐喊·自序》《祝福》《友邦惊诧论》《藤野先生》等名篇,都被确定为新中国语文教材收录的范文,受到广大青少年的普遍欢迎。1956年秋季,全国中学使用新编的文学课本和汉语课本,这是新中国中学语文教材建设的第一次重大改革。
2000年之后,在各种新编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增加了《阿长与<山海经>》《鲁迅自传》《灯下漫笔》《流产与断种》等一系列文章。可以看出,在过去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鲁迅作品一直是广大青少年语文教育的重头戏,使他们逐渐走向了思想成熟。但最近几年.在执行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之后,鲁迅的许多作品却被大量地删减。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仅把《记念刘和珍君》《祝福》《药》《拿来主义》作为保留篇目,其他文章则几乎被删减殆尽。
201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又将鲁迅的《风筝》一文删减,顿时又成为教育界的热议话题。可以说,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被大幅度删减,肯定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客观原因。比如,教科书必然要紧跟当今时代发展步伐,吸收最新的文学成果才能够适应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何况,部分鲁迅作品的确过于深刻,甚至部分篇目的思想主题存在着严重偏激,这对于现代社会的中学生而言无疑是有阅读困难的。实际上,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科书被大幅度删减是具有一定现实背景的,并不是一种偶发事件。
可以说,世俗化思潮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直接参与了这一删减事件。正是在这一社会思潮的有效裹挟之下,打倒权威,消解崇高,颠覆传统,成为一部分社会群体的共同呼吁。加上许多教师认为鲁迅作品在思想上过于沉重,语言表达也相当晦涩难懂,无益于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被大量删减也是正常的事情。这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一切似乎都显得顺理成章。
然而,鲁迅作品中的许多思想蕴涵是常读常新的,绝对不会因为时代原因而失去其自身价值。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鲁迅作品经过各种传播方式进入了人们的阅读视野之内,早内化到国人的心灵深处,成为几代中国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作为一种经典性阅读文本,鲁迅作品受到人们的普遍推崇和认可,绝不是偶然之间的事情,这是经过时代历史反复检验的。毫无疑问,鲁迅作品对于广大中学生群体而言,其显著的教育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但是,这也许仅仅是鲁迅形象的一个侧面而已,远远不是鲁迅形象的全部。事实上,鲁迅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精神存在,这就决定了任何捕述和鲁迅本体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因为鲁迅形象具有多副面孔。比如,日常生活中的鲁迅是极富生活情趣的,而且充满了幽默感,当然也是非常和蔼可亲的。毫无疑问,这与“横眉冷对干夫指”和“举起了投枪”的鲁迅形象是存在着明显差异的。所以,我们绝对不能用单一的僵硬标准来衡量鲁迅的全部意义。
举例小说<<孔已己>>、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
鲁迅《藤野先生》的主人公藤野严九郎,不是在仙台,而是在靠近日本海的福井县一个乡村里默默故去的。
被鲁迅记忆抹去的敷波先生来,就能看到一栋藤野家老宅改装而成的藤野严九郎纪念馆。因为《藤野先生》的文学魅力,藤野严九郎不仅成为中国人最熟悉的日本人,也是日本学生所知道的在中国名气最大的日本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竹内好翻译的《藤野先生》先后被筑摩书房、三省堂选为“高中国语教科书”的现代文课文。金泽大学的上田望教授,经常带着学生或者中国友人,驱车一个小时到纪念馆参观。每次他都在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塑像前感叹,如果当初鲁迅把另外一个教授写进文章的话,也许会有一个纪念馆建在金泽。
那个被鲁迅忽略了的另一个教授就是敷波。那么鲁迅为什么不写主要的老师反而写次要的老师呢?或许当时的鲁迅远离故土,孤独缺爱吧?这就是复杂的鲁迅。
鲁迅作品<<阿金>>人物分析及溯源。
(未完 吕精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