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篇雪》是李娟出版的第一本书,她20岁时写的,是她的处女作。
虽然选择不继续读高中,但她知道自己要看书、写作,也做到了。可能,就有一种人知道自己的天命,很早就进入自己的青铜时代,再慢慢地走向属于自己的质感人生。
那时候,李娟跟着妈妈的小卖铺,在草原上不断地搬家,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一家人切切实实地为生存所努力。她也出去打工,用自己劳动力换取微薄的工资,过着打工人不自由的日子。她听了很多故事,这些故事感动着她,她用洋溢着自己情感的文字将这些记录下来。
对于第一本书,李娟并不满意,但这本书还是被很多读者所喜欢,“它青涩造作,却仍然为许多陌生人所需,仍然能打动各种陌生的心。”
我读这本书的感受也差不多这样。文字肆意飞扬,感情热烈充沛,在自我的世界里释放激情。这些文字好像不是那么有共情力,因为呈现的是非常私有的情感,有时候读着读着甚至会走神。
但文字的背后还是吸引人的。就像李娟说的“我不满意写出这部作品的当年那个自己——她潦倒、狼狈、无知、轻佻,是笼中之鸟、井底之蛙。空有大把的青春与自信,盲目任性,横冲直撞,不停跌倒,但从来不怕疼。”
是的,似乎可以通过这些文字看到写这本书的李娟,她正当青春,热爱生活,虽然在大草原上居无定所,但她感受着这片土地的神奇,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和土地对话,和妈妈生活,和外婆在一起。
她是个有趣可爱的女孩,也是一个善良孝顺的女孩,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在孤独的青春里倔强地活着,读书、思考、写作,记录生活。
也许我们的内心也曾有一个这样的自己,一闪而过,我们抓不住她,但确实是我们的青春。
在她的文字里我们遇见了青春的李娟,也似乎看到曾经某个瞬间的自己。
所以她的第一本书才会感动一波又一波的读者。
我喜欢她写外婆的那一篇,她心疼外婆,又对不能给外婆安稳的生活,有着深深的无力感。李娟对外婆很好,她曾经离开草原,独自在城里一边照顾生病的外婆,一边工作、生活。
我也喜欢她写她独自打工的那些日子。一个小工坊,工作辛苦、饮食简单,但她很倔强,辛苦的坚持,最后做得好,让她的老板对她刮目相看。这部分的文字轻巧,在辛苦的工作背后,有一份打工人的自我修养和执着,看了让人觉得似曾相识。
我还喜欢她写的在大山,在草原,在山野里的吃、穿、行、住。那不是简单的享受着山野的乐趣,而是生活在那里,深刻感受那里的山水草原,有生活的艰辛,有原野的美好,有不曾了解和抵达的森林深处。那是一种身在其中,并且感知深刻的体会,不是简单的到此一游,而是与之共存,与之共情。
当然,我更喜欢李娟后来的作品。比如《羊道》系列三部曲,《冬牧场》,《遥远的向日葵》、《阿勒泰的角落》等等。
相比于《九篇雪》,这些作品更成熟,文字更从容洒脱。那些肆意飞扬的感情被隐藏在文字背后,有些只是简单的讲述,但流畅自然,却更能让人共情。她笔下的人物生动自然,让人印象深刻;她讲故事娓娓道来,不知不觉引人入胜;她笔下的草原恢弘大气,大自然无比美好也让人心生敬畏。
不变的是文字背后那份幽默与调皮,常常让人轻轻一笑,继而又沉迷在她的叙事之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