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母爱
母亲不是那种善于表达自己感情的人。从小时候起,我就不怎么喜欢母亲,我总以为,母亲给予弟弟的爱远远甚于给予我的,虽然年幼的弟弟常常遭受母亲责骂和痛打。
母亲为了这个家,长年奔波在外,只让我和弟弟两人孤零零地留在那些多雨的季节。其实也只有在雷雨交加的日子,我才会想起母亲的怀抱。
随着我一天天长大,母亲在家的日子,我总是因着种种原因和她赌气、吵嘴。后来,我想,我跟母亲的性格其实是很相像的--母亲遗传给了我她的倔强。我常常冷冷地看着母亲,不和她说话,甚至在我特别痛苦、特别困难的时候。
因为我和母亲之间的冷淡,那些年月,我是一心一意只想高飞,想远远地离开这个家,独自走一条寂寞的路。那年考上大学后,我是很潇洒地走的,头一甩,就上了车,没有回头看看母亲是否流了泪。
我一向瞧不起那种因为想家而流泪的人,虽然我软弱的心常常因为些许的美丽而流泪,但我终于还是继承了母亲那种不流露自己感情的性格。我总是告诉自己:挺住!哭是没有用的,没有人会因此而帮你。
我从没有想过家。其实也许我是曾经想过的,但想起家的冷漠和校园的寂寞实在没有太大的差别,也就无所谓想家不想家了。
我也没有想过母亲。和朋友上街,她常常会给她的母亲买上一套衣服,买上几盒点心,千里迢迢地往家寄。而我从没有给母亲买东西的意识,虽然我一直到后来工作,所有的衣服都是母亲买的。
我很少给家里写信,除了必要的生活、学习费用之外,我几乎不谈其他的话题,信总是三言两语,读着我的信,母亲也许同样感觉着我们之间的冷漠。
我想,也许我不会再回家。我想留在我读书的那座城市。我在那儿结识了一个男孩,他很爱我,我从他身上得到了很多我从没有得到过的温柔与关怀。
毕业的日子一天天近了,男孩为我在那座城市找了一份工作。我想,以后我不可能再有更多的机会回去,也不会有更多的机会见到母亲,在工作之前我必须回去一趟。
在火车不停地翻山越岭之后,我终于拖着疲惫的身子站在了家门口,按响了门铃。
我没有告诉家里我要回来。母亲打开门,见是我,怔了一怔,马上回头朝屋里喊我的父亲:蓉儿回来了!
母亲有些手足无措地接过我的行李,把我拉进门,说:你先去休息一下,我帮你放好水,你洗个澡,我马上做饭。我抬起头看了看母亲的脸,有一种慈爱刺痛了我。我转过头去,擦去了泪水。
我说不清楚,好像有很多很多的话一下子涌到了嘴边。我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从心底流出,慢慢地散开、散开……
我仿佛就在这一刻成熟起来,懂得了母亲。
在母亲心里,其实有多少话没有说出来。有一种爱是不必用言语来表达的,是需要用心来慢慢体会的,只是粗心的我,从来不去体会母亲心里想些什么,以及母亲的苦痛和挣扎。
因为早年家境的贫寒,而父亲又体弱多病,母亲不得不如男人般在外奔波。我又何曾去体会过漫漫人海中母亲的孤独与寂寞,却一味地怪罪母亲忽略了我们的存在。我从未想过,在母亲为女儿买内衣,在女儿临行时,细细地把女儿的衣物收拾进行囊,在大包小包里塞满了女儿爱吃的零食,还有那些小至牙膏、牙刷的日用品中,凝结了母亲多少细细密密的爱。
母亲的给予是不需要回报的。母亲从不为自己辩解些什么,相反,因为曾经的疏忽,母亲加倍地给我们体贴、爱护。只是少年时的逆反心理,越来越远地拉开我和母亲的距离。那种少年老成,那种自以为是的成熟,使我在理解生活之前先误解了生活。
感谢生活,让我及时懂得母亲那没有用言语表达出来的爱。
现在,我和母亲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在每一个有雨或无雨的周末赶回家,像一个小小孩似的倚着母亲,又如同一个老人般地絮絮叨叨着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我从没有像现在这样爱我的母亲。
关键词:每日一读,一往情深,庸辉华夏,理君博士
庸文化(shangyongjun1)与头条号、百家号、搜狐号、网易号、微博、简书等多家新媒体同步,每日呈献每日一读、一往情深、庸辉华夏、理君博士等美文,供大家乐读与评论。敬请关注和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