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街,原成都市郫都区古城镇人民政府驻地。2019年12月25日,撤销古城镇,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三道堰镇管辖。两座古城相距不到3公里,三道堰古蜀水乡,马街古城遗址是成都平原史前城址中四周城垣均保存得最为完好的一座古城。
相传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命大将魏廷屯兵牧马于成都清白江河畔。还有说法是赵云、马超的部队也在此操演。屯兵练马之时,群众围观,积日成习,商贾云集,久之成街,称之为“马街”,后来逐渐形成集镇取名马镇。解放后因马街西边有古城遗址,命名为古城乡,1996年古城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0年撤乡建镇为古城镇。几千年来这里的人们习惯叫马街,马街是古蜀国的起源之地。
三道堰沿郫彭路往北走3公里,在沙西线交汇处有个小镇就是(古城镇)马街。
无论是散步还是坐在车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蜀人之源”文化广场,广场高于地面1米多,南北两面有台阶可上可下,东西两边安装有石栏杆护栏,石柱和石栏板的两面均雕刻着:“反西凉”、“战宛城”、“千里走单骑”、“桃园结义”等充满了三国元素的三国故事。
广场正中央有一个四方形的台座,台座上屹立着一尊身着古装、张开双臂欲拥抱世界的不锈钢美丽女神塑像,雕塑基座正面写着“蜀人之母”四个大字。基座左右两面有“古蜀丰收舞图”、“古蜀射雁图”、“古蜀市场商贾场景图”、“宴乐百戏图”,基座背面是对蜀人之母的相关介绍。4000多年前,一对夫妇从岷山顺着岷江而下,在岷江支流锦水河畔(现马街)筑城而居。她们栽桑养蚕,渔猎畜牧,子子孙孙都在这片富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安静生活,经历千辛万苦在这里建成了村落,这对夫妇就是蜀人的前辈,被人们尊称之为“蜀人之母”。
马街的东、南、西三个方向都有牌坊,牌坊上雕梁画栋,飞檐翘角。西门的牌坊正面坊阁嵌“古蜀国都”四字,背面坊阁嵌“蜀人之源”四字。人们不论从远处或近处观赏牌坊都十分气派和美观。牌坊下的大门和小门是车辆、行人进出城的通道。蜀人之源文化广场的左边是成都铁路卫生学校,右边是成都机电工程学校,广场旁边是“古城镇”南门牌坊,也是马街的正大门。
穿过南门牌坊就进入古城镇的蜀汉街,这里浓厚的古风遗韵和质朴,在这条错落有致的街道中淋漓尽致地显现出来。街中间是青石板铺就的宽敞的步行街,街道两边连着商铺街沿的是1米多宽的一渠清水,渠上每间隔几十米就建了一座月牙形小桥,人在桥上走,水在桥下流,古城老街,小桥流水,桥上桥下都是风景。街道两旁的青瓦房就两三层高,格局基本一致,房顶画楼雕阁,展示了汉代留存下来的浓厚的气息,楼下是经商的商铺,楼上是住家。房屋纹饰精美,木制的窗户雕刻有各式各样的花型与纹案,鬼斧神工,让人叹为观止。每逢双号和礼拜天蜀汉街上人来人往,商贾云集,整条街道上弥漫出浓厚的古韵今风。
走出蜀汉街左拐就是古城遗址纪念馆,还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遗址”,遗址长约650米,宽约500米,总面积32万平方米,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有4500多年的历史,城阙依然可辩,城基尚存,城埂高2—5米,宽约10米。民国初年,城埂侧存有石桅杆一根,上刻有“先汉古城”等字。1997年大规模考古发掘中又发现了全国同时期最大的礼仪性建筑遗迹,引起了文物考古和史学界的极大关注。古城街道也因此被誉为“蜀人之源”,是天府文化的核心区域。4000多年来,马街从三国古蜀的军事重镇,到南丝绸之路的起点,再到国泰民安小康社会的梦想,无数历史长河的精彩瞬间在这里静静演译著一座小城的方华岁月。
遗址纪念馆出来直穿马街,不出东边牌坊右拐就到了成都川菜博物馆。博物馆占地面积40余亩,是中国第一个以菜系历史为陈列内容的主体博物馆。博物馆将花木草坪、亭桥廊阁、假山水池、文物古迹与典藏馆、互动演示厅、灶王祠、游客中心融为一体,营造出一派典行的川西民居和新派古典园林建筑风格。
马街川菜博物馆内珍藏了3000多件不同时期的餐饮用品。明代的银质餐具;清朝龙凤花纹餐具、水墨风瓷碗;民国粉彩翎毛花卉纹餐具套装等。最吸引人的是战国、汉唐以来与川菜息息相关的饮食器皿。
游完马街,参观完川菜博物馆再吃顿正宗的川菜,这次旅行就算圆满结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