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翠翠接任查货车间主任,老板娘的春天来了,清闲得胖了十斤肉。
老温和老王是贤妻良母,做饭有一手。
“以前在家,我就喜欢白开水泡着玉米饼子就着虾酱吃,啧啧,吃不够……”
那时春暖花开,她站在我身后不知道怎么引起以前生活水平问题,老板娘在我身后感叹,还问我是不是很好吃,我很实诚地说,我从小不喜欢玉米饼子,豇豆面汤,豌豆面汤,喝着还行,再有一碗胡辣汤就更好了,过去面粉金贵,胡辣汤很难得,跟饺子不同,不用过节,偶尔打打牙祭是可以的。
第二天老王就送来喷香还冒着热气的玉米饼子。她做的玉米饼子,跟现在很多人一样玉米面里掺着白面,加白糖和鸡蛋,用平底电锅做的,做出来的的饼子蓬松软和还香甜。不像饼子,像玉米糕点。
我还是喜欢无任何添加,在大锅上贴的玉米饼子,那才是纯正的玉米饼子味道,要是锅里再炖着鲅鱼,被鲅鱼鲜味熏过的饼子,啧啧,这可是以前连想都想不到的美味,如今成了当地名吃。
过不几天,老板娘又想起地瓜面汤,在车间嘻嘻哈哈又说起地瓜面汤怎么怎么好吃,反正那些日子,她把以前穷日子里难得吃一次的饭食想了个遍。
一听老板娘想吃地瓜面汤,第二天中午老温在家做好,打电话叫老板娘去吃。
这次去的人不少,翠翠主任,老王和另一个车标的名叫春燕的,老板娘的侄女,还有两个别线头的老太太,加上开车的司机一共八人准备出发。
在出发前老板娘又来喊我们几个,我们摇头推辞。笑话,人家是专门为老板娘准备的,我们去算什么。
后来实在架不住老板娘的热情,主要是受不了地瓜面烫的诱惑,小时候的吃食有时也是很怀念,不过要费精力准备只得作罢。如今现有的机会,不去才是傻瓜蛋。
结果,另外三个都甘愿做傻瓜蛋,不愿意去,只有我一人精明上了面包车,车座容不下人,我和老板娘还有老王三人坐在后备箱。
老温家在背面一个小山村里工厂七八里地,山清水秀的一个小村,三面环山,只有一条进村的小路,路口两边整齐的绿化带后面是新崛起的楼房,路西是一排排别墅,东边是单家独户的两层小楼房。
再往里走,东西两座大山之间的一个峡谷,如今变成了什么大峡谷,是新开发的一个旅游景点。泥泞小路变成一条顺直水泥小路。
我在几座破落的老房子上,找到当年我气喘吁吁背着半麻袋松塔路过的影子。其他的变化都在表面,越往里走,熟悉感觉越清晰,古朴的村落在转过一道刷满广告字的招牌一下子呈现面前。
依山傍水的十几户人家,是看山人的后代,祖祖辈辈留下的印记,只留下这几座破落的房子还有步履蹒跚的老人,年轻的都已经搬到了外面宽敞的楼房。多年后,历史也许只留下寥寥几笔记载这个村庄的存在,也许只是留在旅游地图上的的一个标记,也许只是一个故事。
四十年前我还是一个初一学生,学校就在隔着马路南边不远处的北城阳村的一个小山上。那时学校勤工俭学,到这片大山摘过松塔,山的东面就是招虎山——国家一级森林公园,与小山村隔着一座大山,仰头看山,如果不想花钱进招虎山,可以从娄庵村翻山爬过去。——娄庵是这个小山村的名字。
老温在门口迎接了我们。大门前一个乱石垒围起的地方,几只皇冠大鹅见到陌生人嘎嘎乱叫,五六只鸭子也跟着呱呱叫。紧挨着石墙是一个鸡笼,上下两层,公鸡在上层,母鸡在下层。那颗老槐树依然挺立在街道边,枝叶繁茂,依旧苍翠。
说真的,那顿地瓜面汤寡淡无味,我还好,吃饭不挑剔,好歹把肚子填饱。翠翠主任只吃了小半碗。其他人也是一碗吃完就放下碗筷。我看老板娘也是失望的的神色,不由得暗笑。那里还有原来的味道!
勾起我太多遐想的,不是这道多年乡村常见的面食,而是村里熟悉的街道,熟悉的大槐树,还有缓缓流动着的小河水,依旧清澈见底,河底的石头还是那么圆润。我的初中生活一下子翻涌上来,山风呼呼,送来松涛阵阵。
春天过去,夏季来临,昨天上午,老板娘在我们车间忙着钩腰带扣,一下子想起现在正值圆葱上市,便朝车标车间方向喊:“老王姐,你不吃洋葱啊?”
“不吃!”老王说。我们都笑了。
“哎呀,今天正好是它山泊集,你去买吧……”老板娘催促道。
手中的钩针飞速地弯了几下,她又说:“我现在又想吃原汁原味的猪头肉了,你别说,咱买一个猪头自己烀咋样?对,买一个自己烀着吃,就想吃那个味道。”
那个味道是多年前过年时才能品尝到的美味。过年不买猪头,这个年就会少一点什么。
“欸,王静,”老板娘望向她的侄女,她侄女正在一边修货,“到时你把你家里那口大锅拿来,咱就在这里炖。哈哈……!”接着让她侄女打电话联系肉店老板定一个大猪头。
一听她姑又想着吃猪头,王静皱着眉头道:“才几天吃了小肠饺子,现在又要吃猪头肉,你这是准备大胖特胖了啊。”边说边拿出手机联系肉店老板要了一个大猪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