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晏彪《一曲悲壮的天歌》写丁玲,从北京大翔凤胡同到桑干河温柔屯,从常德桃源中学小白楼到陕北延安,从领袖赋词到文革挨斗,兴之所至,情之所系,长歌当啸,得心应手,作者驱策材料,极尽时空腾挪变化之能事,把散文的优势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愚以为,丁玲首先是一位激进的革命者,其次才是一位进步作家,称之为“先生”似与丁玲同志的初衷有违。
张宗涛《汤泡馍》写父亲,写苦难,读来沉甸甸的。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妹妹那乱蓬蓬像两只鸟窝的黄头发,是年幼的“我”吃席时忍不住流下来的泪水,是一家人吃汤泡馍给父亲庆寿的喜泪。汤泡馍是本文描述的中心,是抒情和情感起伏的关键点,也是贯穿始终的线索。无论是大泼墨的渲染,还是工笔的描写,以及不厌其烦的对比,作者始终抓住了读者的味蕾。那红红绿绿的荤汤和吸饱了汤汁的软糯的白馍,那呼噜呼噜吃着和咯啷啷打饱嗝的响声,还有那喉咙里像长了几只手的馋相,让人永远难以忘怀。
陈崇正《偷书贼》是一个才十四虚岁的少年,他眼里的书店老板“瘦小得像只猴子”,而他自己被当场抓住被很多眼光戳着的感觉像“快变成刺猬”,被老板娘赦免的感觉像一只“被自己的热血煮得通红”的螃蟹。这些比喻形神兼具,惟妙惟肖,也是作者当时心态的真实写照。对武侠小说的痴迷和对别人作文的借鉴是本文描写的重点,从这一点来说,应该感谢那位猴子老板和漂亮老板娘。而对武侠小说的痴迷始终贯穿在本文的字里行间,仅以本文最后一句为例:“在读书如抽丝的时代,实体书店已经像一个被吸走了全部内功的废人,躺在夕阳的余晖里,但在我内心深处,那是我永不贬值的神圣藏经阁。”
宁雨《小街叙事》写底层手艺人平平常常的生活,饸饹馆,修车摊,针线铺,成为小街的一道道风景,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手艺,他们的人品,他们的悲欢离合,丰富了小街的内容和色彩。作者的文字活儿细针密线,娓娓道来,不徐不疾,有板有眼,写人叙事,看似平淡,实则精致。
张金凤《汉字二题》不是简单的说文解字,而是更多地加入了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感悟。比如“舍”字,可以看作是“茅舍竹篱的荷锄耕夫”,也可以看作是“二层洋房”。想象和对比是这篇随笔的两只翅膀。
汗漫《解词与造句》似乎在探索干瘪的词语后面活生生的生命,比如说河南土话,“和豫剧一样,直,硬,陡峭,冷峻”,“有一只枣木梆子撕心裂肺地敲”。比如“花婶”,“花一般的婶婶,父辈中排行最小的那位叔叔的妻子”。比如田径运动,其实就是农民们的日常农事活动,接力赛是传递玉米棒子,掷铁饼是撒种子。而“意思”里面还有更丰富的“意蕴,思绪”的意思。
(摘自2022.7.30.~7.31.日记,7.31.10:48.初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