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在新闻上看到一则消息,报道了昨夜9时左右,东西湖一电子厂起火爆炸燃烧,多地消防官兵联手扑救2小时,终于控制住了火势。本来看到新闻中报道此次事故幸无人员伤亡应该可以放下心了,谁曾想原来这家单位去年也曾出现过失火事故,这就有点奇了怪。

先简单了解一下事发经过
事发单位为武汉东西湖吴北路台商投资区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作晚深夜10日许,有记者在现场报道,该公司其中一栋五层高的厂房五楼还在冒出滚滚浓烟,古田,走马岭,径河等多地的20多辆消防车聚集在厂区内扑救,还有多台洒水车来回取调水源。现场守候待命的两辆120救护车上的急救人员表示,尚未接收到伤员。

新闻报道中介绍,火灾是9点左右开始的,事故发生后即火光冲天,照亮了周边的黑夜,后来有像烟花一样噼里啪啦的爆响声。新闻援引了现场消防官兵的通报,那是电子产品起火后造成的,五楼还有许多包装用的纸盒,起火后很不好扑灭,直到记者同志于深夜11时左右离场时,消防官兵仍在紧张地扑救。
事故单位去年也曾发生类似事故,该单位以生产锂电池为主
从报道中大致可以了解到,本次事故应该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笔者在相关的新闻源中又看到了这样的消息:本次起火爆燃的这家电子厂单位,其去年也曾发生起火爆炸事故。该公司以生产锂电池为主,去年8月一栋厂房二楼的成品车间曾起火爆炸。

2016年8月28日凌晨2点多该工厂曾发生爆炸,数百平方米的生产车间被烧,当时车间三楼有多名工人,幸运的是他们安全逃出。去年事故发生后,电子厂公司的几名工人介绍,该公司以生产锂电池为主,发生爆炸的是二楼的成品车间,三楼还有半成品车间,爆炸时有一些工人正在三楼的作业房里进行电池最后几道工序作业,事发后这些工人及时逃出车间,无人伤亡,正在宿舍睡觉的百名工人则被叫醒疏散到厂外。
“锂电池”划重点,圈起来,要考
不知道是不是锂电池的生产与贮存环境有着严格的要求与保障条件,去年三星Note 7的锂电池爆炸事故也是闹得沸沸扬扬,为此我特意查找了一些相关资料来了解锂电池的安全问题。

据介绍,虽然锂电池的应用很广,但由于锂离子的化学性能和电池材料的可燃性,确保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的难度要比镍氢电池的难度大得多,现阶段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仍旧是世界各国相关行业的难题。
从安全角度考虑,长期不用的锂电池不应满电存放,这是为了避免短路、燃烧、爆炸等意外事故发生。但过度放电或电量完全耗尽又会导致电池报废,所以这些厂家在保存成品后需要隔一段时间(比如一年或半年)给存放的锂电池充一次电。
一般厂家为了安全,也同时为了电池的安全,会根据自己生产的电池品牌、质量以及存放环境等差异来安排与控制成品的贮存保管事宜。存放前要用绝缘纸或塑料袋把电池包裹好,防止金属物与电极碰触而造成短路。毕竟电池是个危险品,尤其是大容量的电池,短路、挤压、暴晒等都是非常危险的,处置不好还会破坏环境。

凡事都不能一概而论。质量好的锂电池可能它们的自放电量极其微弱,而且产品质量稳定,厂家有把握并可以保证电池按照规定的环境要求与温度条件来进行存放,并一年充一次电也不会出问题。但若是质量欠佳的产品,其自放电量较大,山寨的就更不用说了,加上厂家在存放条件达不到规定或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保管的大批量电池很可能就会损坏或报废,电池里的化学物质泄漏出来也容易带来安全隐患。
安全警钟需长鸣,不怕千日严,就怕一日宽
回到这家事故单位的话题焦点上来,虽然这家单位“去年”与“今日”的历史重演似乎有点要上天的感觉了,但所幸两次事故都无人员伤亡。不过从自己接受信息后的感想出发,事发单位确实应该加强安全生产的红线意识,这也是企业保障自身安全发展与人员安全作业应该有的一种自我防护要求,完完全全是为自身的安全着想,不是为别人做的。

俗话说“安全是最大的节约,事故是最大的浪费。”你若是松松垮垮地搞生产,小概率事件也可能会出现,事故的来临也就不足为奇了;若是出了事,生命和财产都有忧虞,而“平安”这二字是每个家庭都想拥有的。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