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半时间,看完了261页的文心,重点部分我还来回重复的读了几遍。一本解析写作的书里,有亲情、有友情、师生情还有爱情。教师在讲故事中传授知识,学生在听故事吸收知识,这种上课方式让我想到一句广告语:消化吸收更营养。
1934年初版,2019年我初次遇见。跨越85年的光阴,它没有一丁点陈书庸腐的气味,看着王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心中嗔怪:为什么没早些受教于你。经典,永没有过时之说。
《文心》有三十二节,包括广块字、题目与内容、一封信、小小的书柜、知与情与意、日记、诗等内容。采取讲故事的写作方式来传授传统语文知识,里面既有情节,又有人物和对话,因而具有戏剧性和情景教学的特点,《文心》论及修辞、语法、诗词、小说、日记、书信、工具书、文学史等诸多相关问题。
一月前,我同时报名了三个写作训练营的课程,交叉着听不同的老师,他们都说,写作非常容易,只要照他们的方法做,一个月月入一万不是难事。课我听了,笔我练了,一个月过去了,我学会了套路,但我的文笔依然生涩、干巴、像一把把无精打彩的腌白菜。老师鼓励要多写多写,我从早上醒来就暗自思索,今天我该写什么,耗到中午,磨磨叽叽按下开机键,撑着下巴直勾勾的盯着白惨惨的word文档,心急火燎发麻,就是憋不出一个字。写作训练营教我们要批量性的上稿,讲究快速,强调结果,素材的堆砌加跟热点,就可以拿到高的阅读点击数,这个数字直接和钱挂钩。这是这个时代的思维方式,挣钱、挣快钱、快挣钱。
赛车冠军选手能拿第一名:路好、车好、最关键的是驾驶人的技术好。刚上完特训营的我,只停留在理论上,左右不分,油门离合要想想才敢下脚,心态不稳、手脚不协调,这车自然开得刮这蹭那的。这时候强调快,那对自己就更没有信心了。
而在《文心》,它着眼于写作本身,选好地基,先要设计图纸,几间房?用什么砖瓦?从哪里动工?在哪里收尾?外观内饰怎么协调?
在《文心》里,王老师把新司机写的文章送进《文章病院》,对于文字不通顺的问题,从三方面都诊断。
一、用词、用语不当。
二、意义的欠缺和累赘。
三、意义不联贯,欠照应。

我记得李欣频的资料里介绍:她平均每天看一本书,一年看200多部电影。很多老师也强调写作需要大量阅读。他不主张大量的阅读,“我劝你勿只把文字当文字读,勿只在文字上去学文字。”这打破了我以往的认知,

《文心》非常推崇:读书时培养触发的能力。“他从蟑声中悟到抑扬的韵律,从日影悟到明暗的对照,从雷阵雨感到暴力的难以持久,从雨后的清凉悟到革命的功用,从盆栽的裁剪悟到文字繁简的布置,从影戏的场面悟到叙事文的结构,从照片悟到记事文的法式。”
在书本中可以读,在书本以外的更可以读。读书不局于人物、时间、地点、环境。一个迎面而来的陌生人、一朵含苞待放的紫罗兰、一首随机听到的音乐、一只在高速公路上奔跑的流浪狗、一位清晨坐在公园长椅上发呆的孤独老人……都是一本本可读的书。

他教我们,打磨文字、打磨段落、打磨结构甚至打磨自己的性情。没有快只有慢,少了焦躁多了淡定,也接纳了自己暂时写得不好的现状。
这是教科书级别一本书,值得反复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