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追《因法之名》这部剧,讲述的是因为一桩冤假错案引发的一系列故事,故事中的许子蒙由于看到其父亲藏匿杀手留下的凶器而坚信是他父亲杀了他的母亲,在其父被误判犯有杀妻罪服刑的17年间,他的身心经历着非人的折磨和煎熬,杀人犯儿子的头衔伴随着他的成长,导致他冷漠孤僻的性格,在他经历的17年中,他无时无刻都将他人生被彻底改变的错都寄托到他父亲跟承办该案件的警察身上,感受着这个社会对他的种种不公。一直到故事的结局,他父亲冤案被撤,还有他的妻子被报复杀害后他才彻底醒悟,从阴影里走出来。
看完故事的结局,我不禁联想到了自己,虽然我的遭遇没有男主那么的跌宕与沉痛,但人生确实因此发生了改变。
我爸原来是大巴车司机,我永远忘不了2004年8月的那一天清晨,睡眼惺忪的醒来便听到爸爸开的车发生了车祸,撞死了一对骑摩托车的夫妇,当时的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只是觉得很难过,也就是那一刻开始,我的人生发生了改变。事发前一天,我还央求在门口大树下乘凉的爸爸陪我去买自行车,因为过完那个暑假我就该上初中了,学校离家有几公里的距离,需要一辆自行车通学。但是他没有答应,这让我很失落,这是我对这段往事最深的记忆。
虽然及时报警也对家属进行了赔偿,之后,大概是过了一个月,老爸还是被判监禁18个月,虽然已经是宽大处理了,但对我来说就像晴天霹雳。(因为好奇,我曾看过老爸培训的材料,当中有该年5月新颁布的交通法,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可判3-7年的监禁)。
老妈嫁给爸爸后就一直是一个家庭主妇,本就拮据的家断了经济来源。妈妈劝我不要上学了,我哭了。学习一直是我的骄傲,小学期间除了曾祖父去世时请过假,几乎没有缺席过,每次的成绩几乎都排在班里前三名,我还梦想着长大后当科学家,赚很多钱孝敬我的父母。梦想即将破灭,那时的我感受到了自己能力的微弱,几乎到了绝望的边缘。是亲人的关怀,对妈妈的劝说,让我拥有了继续上学的机会。
陌生的新学校,我要自己去那个只听大几届的学姐说过却没去过的中学报名,我是“尾随”大一届的小姐姐穿过田间地埂去报的名,别人都有家长陪着,而我没有。到现在我还记得开学第一天,大家在自我介绍,而我就在那一刻,内心的自卑开始萌芽。我害怕听到爸爸两个字,生怕别人知道我爸爸在监狱里,连老师我也没敢告诉。回到家耳边充斥着的是妈妈对老爸的控诉跟对家庭经济情况糟糕的抱怨,还有字里行间透露出想让我辍学的想法。
终于在开学不久后的一个课间眼保健操中,我边做边哭,被班主任李老师发现了,他问我怎么了,我没回答,然后他摸了摸我额头,问我是不是发烧了,需要请假回家休息吗?李老师给了我第一次逃避现实的借口,请了病假,一路哭着回了家。之后一直到老爸出狱的一年半时间里,我一直没有从悲伤中走出来,一直在想事发的前一天如果他答应我第二天带我去买自行车,不去上班的话,一切就都不一样了。眼泪、痛苦、自卑渐渐地吞噬了我,无忧无虑的自己一去不复返了。因为频繁请假,学习成绩渐渐跟不上了,前三名再与我无缘,但爱学习、争第一的雄心抱负每每在我想要放弃的时候出来抗争,逼着自己学习,就是在这样断断续续的求学中,我一直处于不上不下的位置,没有掌声也没有批判。
2006年的那个春天,老爸出狱了,本以为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但总是事与愿违。老爸的驾照吊销了,不能开车了,所以他开始琢磨种茶、养猪、当摩的等等。不擅长的领域加上三分钟热度,没有一项做成功了,一贫如洗的家就这样苟延残喘着。老爸开始每天睡到日晒三杆也不起来,老妈总是絮絮叨叨,埋怨老爸不务正业,终于,矛盾激化,老爸动手打了妈妈,妈妈发紫的眼眶跟充血的眼球让我害怕,亲眼目睹了家庭暴力,父亲在我心里的高大形象瞬间崩塌了,取而代之的是恐惧,当时画面的冲击感到现在还仿佛昨日。也就是那年夏天的一个台风夜,雷雨天气导致了停电,在我慌张摸索着找蜡烛跟打火机,转身的瞬间,老妈拿着手电筒出现了,也就在同时,一个巨雷响起,把我吓得魂飞魄散,哇哇大哭起来。从此,不管是打雷还是有人突然出现或者从背后拍我都能把我吓得够呛。这或许是一次意外的惊吓,可我总不愿相信一个不到十岁就敢半夜三更走在没有路灯的乡间小道的陈大胆居然被这点小事吓破胆。或许,罪魁祸首不是雷声,而是内心惶惶不安的脆弱。
就这样,窘迫的家,争吵的父母,假借生病请假逃避的我,一直持续到高三下学期开学,我再也无法忍受了,告诉妈妈我不想上课了,要出去工作。我以为她会高兴的同意,没想到她反而劝我就算要工作也至少把高三读完。最后我还是坚持到了高考,尽管觉得命运对我不公,但起码自己勉强考上了大学,这是我觉得出生到现在做的最正确的事。如果没有到北方上学,经历过南北方文化差异的洗礼,或许现在的我就带着满心的怨恨渡过余生,嫁一个跟我爸一样的男人,做像妈妈一样的家庭主妇。如此看来,我是幸运的。
大学四年,爸爸变的努力了,每天起早贪黑的工作,还修了房子,妈妈跟我说的不再是老爸不务正业之类的话,她跟我说老爸很辛苦,心慢慢的安静了下来。另外,我要感谢那个我已经忘了姓名的他。他是金融系的小伙子,附近的人加的好友,现在想来他真的跟帅一点也沾不上边,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就算是那样我依然觉得自己配不上他。他很阳光,很斯文,也很细致,我还记得那一年我生日,他特意到新华书店挑了两本菜谱并精致的包装好送给我,那是我第一次收到那么精致的礼物;我生病了,他一天照三餐提醒我该吃药了,还送早餐到宿舍楼下,但被我拒绝了。他注定是我人生一个匆匆的过客,没有开始就结束了。那时,我才知道,原来这世间不是只有大男子主义的丈夫,还可以有温文尔雅的绅士,那样的让人觉得温暖。他让我相信,这个世界还是温暖的。(希望看到这里,老公你不要生气哦,遇到你才是我最大的幸运∩_∩)
我曾经非常冷静的思考过,如果时间能倒回那个夏天,如果那件事没有发生过,如果我没有为了逃避而频繁请假, 如果当初事情发生后,妈妈不提出让我辍学,而是告诉我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认真学习,如果爸爸出狱后能够善待妈妈,能够找一份稳定的差事……,或许我考上的就不是三流大学,或许现在就能有更好的成就。但人生没有如果,也不能倒退,事情发生了,我的命运已然被改写,一切都不可能再回头。幸运的是,我还不至于偏离太远。
写了这么多,我想很多人已经想到了我接下来想说的话了。每个人内心的承受力都是不同的,特别是孩子,心智还不健全,作为家长作为长辈,应该多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与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态度,不管是电视剧里的许子蒙还是现实中的我,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如果能及时的做好心理疏导,做好心理建设,我相信那些打击只是挫折、只是困难、只是绊脚石,跨过去就好了,否则就会成为断崖深渊,结果只能背道而驰。
14-18岁是我最为叛逆的年纪,去年回老家翻到了当年的日记,字里行间透露的都是对生活不公的愤懑,对父亲、母亲的敌对与仇恨,为什么要让我承受这一切。曾经为了跟妈妈怄气,两天都没有吃饭,一直到整个人都快虚脱了才妥协,固执、抗争是我面对无法摆脱的不公唯一的出口。没错,我想过死亡,那是当时我觉得最好的解脱方式,但我不服,与世界为敌的信念才使我有活下去的动力,我要与命运做抗争。日记中的那个我是那么的陌生,不敢相信那就是我。工作后,才渐渐懂得母亲当时劝我辍学的苦衷,一个没有工作的女人带着三个孩子,不知道明天会如何,她的内心应该也充满着恐惧与茫然,如何去要求一个连小镇都没出去过的农村妇女要懂得关心孩子的心理变化,又怎么知道做家长的还需要给孩子做心理疏导呢?或许,她连什么是“心理”都不懂。她没有错,父亲也没错,那场车祸是个意外,他也不想,在牢里的那段岁月他肯定承受了我承受的数倍之苦,试问有什么比自由更加珍贵的呢?
写在最后:社会在进步,思想在进步,教育方法也在进步,这样的事情希望越来越少,愿每个孩子都能长成他最初梦想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