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浏览了一下腾讯发布的2019互联网趋势报告,时代变化很快,互联网红利早已过去,商机需要在未来趋势中寻找。在这其中有几大变化值得关注。摘抄和体会记录一下:
1.未饱和的领域在于挖掘那些“远方的用户”,也就是长尾理论中的尾部,被忽略的部分,老年网民、初中学历以下网民、10岁以下儿童及父母、五线以下城市及农村,都是互联网的新热土,这些人群需要更多的内容填满无聊的时间。
2.若今后的消费趋势从碎片化变向板块化,超长和超短内容压缩,中型内容崛起,那么以前的互联网核心用户群则会更加专注自己的兴趣领域,比如固定在某APP上学习,对某APP的黏性更高,教育类、母婴类、婚假类的产品适应度更高。
3.
4.高学历和低学历在社交选择上有明显落差变化,高学历社交平台广泛,低学历聚焦微信和QQ。前者科技、财经文章多,后者微商代购多。低学历关心的资讯是社会、娱乐、生活、健康,高学历关心海外国际新闻与行业新闻。
5.老龄化遇上智能手机,医疗产品未来会火爆,针对老年人的网上产品也会好卖,还有针对这类人群特点和消费习惯开发的APP,比如手写输入法,键盘设置、体检产品、保险等。针对老年人的旅游产品。
6.包括二次元、嘻哈、汉服等在内亚文化范围并不小众,但这类人群的消费产品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喜爱亚文化的人群在其爱好上花费的时间和成本很高。五线城市以下和农村亚文化比例更多,可开发的空间也很大。
7.单身族的消费特点是为脱单产品买单,为自身增值买单。80和90后母亲消费群体庞大,主导家庭消费,投入教育较多。育儿产品较少,多数选择微信公众号作为育儿信息主要渠道,还有书籍、新闻网站、育儿论坛也是重要信息来源,对信息的专业度和准确度有所追求。育儿产品需求应该是很大的,但是奇怪的是竟然从微信公众号获取育儿信息的占到最多数(61.2%),而APP仅41.0%。可见此类产品的开发还不够,尚有发展空间。 新的APP对这些人的挖掘可以从产品界面、综合性、专业性角度考虑。
下午和三位师姐去拜访了导师,获取的信息量也很大,尤其是当前,我自己未来的路到底如何走确实也没想好,选择虽多,但好像搞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或者觉得自己想要的太辛苦,要付出许多代价才能得到,又不敢迈出。消化一下今天下午谈话的内容。
1.李老师认为旅游规划行业正当红,我认为现在旅游发展成为刚需,旅游开发规划市场需求确实空间巨大。然则,小的规划公司可能策划水平一般则要在寒冬中被逐渐淘汰或吞并掉。所以职业的发展应该是进到大的规划公司,有规模,有资金实力。此前有考虑到规划师的职业发展瓶颈问题,如果旅游规划策划始终没有响亮的项目,自己也没有什么成就感。只有有成就感的事业才能让自己坚持下去。
2.谈到未来旅游规划中的一大潜力点可能在于文化旅游遗产规划,目前多地文化旅游部门合并,文化人主张保护,认为开发等于破坏,思想顽固,旅游人主张开发,思想超前,这两者的融合可以达到中庸,将静态的文化遗产资源活化,例如故宫淘宝,例如苏州的夜游网师园,例如广东丹霞山的红豆全产业链开发。夜游网师园,限量购票,昆曲人在实景园林中,舞台随人走,游客真实感、沉浸体验增强。
3.听到一个新词“殖民经济”,是说本地人往往经营不好本地的资源,反而是外来投资和经商者将本地资源推广的很好,而且也能盈利。这或许应了一句话,身在福中不知福,本地人一是生活久了,没觉得这里的资源很好,二是也没有很好的商业头脑去运作,所以“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或许深读这个理论会有答案。
4.内心想无所顾虑的去考博,然则现实条件不允许,父母催婚压力、经济压力、个人年龄摆在面前,当初考研就是瞒着他们的,考上了才告诉他们,期间也没让他们负担什么。很多时候也是思想的不开化,没法交流,但自己又不能不照顾他们的感受。有时候想到这里就只能觉得考博作罢。但是导师手里有资源,博士读完就可以留任湖大做老师,这就是自己一直以来的期盼。虽然说之前考虑暂时去高职院校,但自己没有任何实践经验,恐怕也教不好那些学生。想想人生也挺艰难的。无法听从内心的声音去走自己想走的路,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些路行不通也只能去考虑别的出路了。但说到底自己能做什么喜欢做什么真的不能一口答上来。所以才有前天to young的感慨。试错成本和机会成本都要衡量,再也不能年轻任性了。
5.谈论了很多我不知道的东西,比如保险、比如房价,比如理财、比如出国留学,该买什么样的保险,哪里的房子好,留学手续怎么办,我都无从插话,知之甚少。原来这就是差距。要和优秀的人一样,就要养成她们这样的习惯,敏锐的头脑。
6.一部很深刻的纪录片《生门》,要抽时间看完,写感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