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选择-20171108
每年的11月份都会发生奇妙的事情,当然不止每年的1122是我的生日:
15年11月份,在校招的几个产经理offer中纠结是应该去大公司循规蹈矩扎扎实实成长,还是去中型创业公司在项目中疯长,最终选择了中型创业公司滴滴,并开始在滴滴全职实习;
16年11月份,毕业后正式入职滴滴4个月,部门业务做死了,经历了9,10月份无所事事的烦躁期,所幸跟老大换到了另一个有潜力的部门(现在的部门),同时正式去九院交了20几万的违约金,终结了7年的定向生身份,还回家和外公一起过了生日;
17年11月份,也就是此刻,我定下来从待了2年的滴滴离职,彻底结束了最近3个月的纠结低沉期,选择了一个让我想到就很兴奋的公司和产品,快手。决定回家待几天,又跟外公过一次生日,然后回到北京,开始一段振奋人心的新征程。
一个月前想清楚的事情-20171013
这段时间一直拖着一直拖着,没做决定,其实是因为自己一直执拗的希望想清楚对于一个选择,到底什么因素是最重要的。业务好?leader会带人?个人可发挥的空间大?团队产品氛围好?做自己喜欢的产品?
有的小伙伴说,初阶产品不必关注业务好不好,只要够稳定就行,最应该看中的是和老大是否match,愿不愿意给你资源,愿不愿意带你。但你应该尽早确定共鸣感高的方向,积累经验。比如对社区有共鸣那就尽早把航舵转向社区,及时止损。
有的小伙伴说,自己是坚决的大公司拥趸派,初阶产品还是该在中大型公司积累几年。
有的小伙伴说,大公司又怎样,最重要的是兴趣,如果做的事自己很难产生兴趣,很难有驱动力。你有兴奋点了,才会驱动你去学习去快速进步。
有的前辈说,如果你的诉求是快速成长,那么有一个大平台和愿意培养你的老大,就足够足够了。
有的前辈说,好的mentor可遇不可求,还是不要把这个当成决策的因素了,如果发挥空间大,没人带也没关系,在做事中成长是最快的。
有的前辈说,先在一个业务和产品氛围好的团队干几年,喜欢做的事情随时都有,不必急于现在。
有的人说,初入职场1年多就换公司不好。
有的人说,这是个伪命题,因为你1年多经验,别人会说1年多跳槽不好;如果你2年经验,别人也会说2年跳槽不好。
有的前辈说,职场一时沉浮很正常,当你考虑换一个团队或换公司前,是否在原来的团队下定决心尝试过2-3次改变现状?当你确实尝试了还不行,才是考虑走的时候。
作为“跳槽者”,我的表现着实有些慢。
2个月,外部面了1家喜欢的创业公司+在boss直聘无意投了一家+阿里信任我的姐姐的一个机会。内部也只考虑了2个机会。我审慎的挑选着,看了无数机会都没出手,执拗的希望在想清楚决策的这几个因素的优先级后,再出击,几招即中。
也许你会说,“这么多小伙伴对你说”,都是他们立场下的观点,关键还是要想清楚你自己的诉求,最终是自己做决定啊。我何尝不知道是这样的呢。
从在北大学物理,到发现自己不喜欢,各种实习、尝试、探索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方向,于是勇敢承担了定向生违约的巨大代价转行做了自己喜欢的职业。我一直是一个领先于大多数同龄人的行动派+反思派+主见派。然而,极力去想清楚自己的诉求,极力客观地参考别人的建议,却让似乎自己陷入了另一个狭隘与极端。这个极端过于理性,过于什么都想要,过于着急,过于迷失初心......
无限的纠结与苦闷后,幸好自己及时刹了车。我才发现,快速成长带来的膨胀,会遮住自己很大一片视野,自认为进入了成长停滞期,其实拨开迷雾,还有那么多慢慢来也能成长的空间。就像剑法,也不是唯快不破。
感恩这2个月纠结的、沉闷的、绝望的、无所事事的、不像原来如小太阳般自己的史无前例的时光。
这段经历与其说是“跳槽经历”,不如说是初入职场,努力认清了重要的方面后,心里有了一杆尺子,然后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到了一个舒适的频道去追求这些方面的经历。
##我的选择是继续留在滴滴,是回到了2个月前的起点,却又不是。理由很简单,我还不甘心。因为这里本就是个宝藏,挖宝的人只挖到了一桶金后,因为方法不对很久没挖到第二桶,就离开,甘心吗。何况我的心里已有了一杆尺子,我清楚这杆尺子如何衡量这个选择,它清晰的指导着我未来努力的方向。
嗯,我还想在这里努力一把。## 现在决定去快手啦~
补记:世间的事就是这样奇妙,你最好怀着一颗拥抱变化、接受命运安排的心,因为机会往往是不期而遇的。虽然此时的选择跟1个月前决定留在滴滴的选择大相径庭,但正如当时所说,2、3个月的纠结、沉迷、绝望、无所事事的时光,已经给了我“一杆尺子,我清楚这杆尺子如何衡量这个选择,它清晰的指导着我未来努力的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