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于“父缺失”影响的权威研究成果,及其思考与展望。

关于“父缺失”影响的权威研究成果,及其思考与展望。

作者: 坐看牵牛织女星_简书 | 来源:发表于2016-08-13 04:44 被阅读119次

    两地分居的家庭,绝大部分都会面临父亲和孩子相处时间少的问题,所以今天转载一篇这方面的权威研究成果,此文在我们已发布的文章《两地分居,孩子缺少父亲教育的影响和解决办法,你必须了解!》提到过。

    在这里再次强调一遍:单亲家庭才属于“父缺失”,两地分居的情况对孩子的影响远远没有“父缺失”那么大,此文仅供大家参考。

    转自上海心灵花园心理咨询

    父亲缺失(father absence)的概念在家庭研究中一直存在争议,大部分研究将其范围圈定在因为死亡、离婚或家庭不和(如分居)所致的父亲角色缺失。但事实上,父亲异地工作、被监禁以及父亲虽然存在但因种种原因无暇顾及孩子或与孩子关系疏远等均可造成“父亲缺失”。因此,本文中所指的“父亲缺失”为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儿童缺少父亲关怀和缺少父爱的现象,包括未婚生子、死亡、离婚、家庭不和以及各种原因所致的父亲参与不足等。

    在一个完整的家庭中,父亲和母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父亲和孩子的关系是独特的依恋关系,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关系之一。这种特殊的关系能够塑造孩子的成长,影响他们的观点。另一方面,父亲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教他们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习各种规范和规则,同时还能帮助母亲避免过度情绪化地处理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目前一部分中国孩子的成长环境可以说是严重缺失父爱的,女性单亲家庭的增多,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父亲在外打工),父亲忙于事业,以及隔代抚养等现象都造成孩子不能实质性、长期与父亲生活在一起或不能与父亲形成良好的亲密关系。因此,对父亲缺失现象的研究具有紧迫性及现实意义。

    1、父亲缺失的研究现状

    父亲缺失对子女儿童期成长的影响

    a.父亲缺失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

    父亲在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中的影响已得到了众多发展理论的认同和证实。它们指出在男孩和女孩的性别角色发展过程中,父亲比母亲所起的作用更重要。父亲对待儿子和女儿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较大的差别,父亲为儿子提供榜样,同时也训练女儿的女性化行为表现。弗洛伊德的性别角色研究提出,男孩在与父亲的“认同”过程中,将父亲所代表的社会戒律变成自己个性的一部分,并逐渐获得性别自认;而对于女孩,父亲是她生命中的第一个异性,在这个阶段容易形成“恋父情节”,女孩成人后的性别行为和婚姻关系也较多受到早期与父亲关系的影响。通过对父亲缺失家庭和完整家庭的对比发现,父亲缺失家庭的男孩相比完整家庭男孩男子气相对较低,甚至表现出部分女性特质,做事被动,不愿参加挑战及竞争性的活动;而父亲缺失的女孩常表现出男子气的一面,原因可能是在缺失父亲的家庭中母亲倾向于依赖于女儿。

    b.父亲缺失对儿童个性品质形成的影响

    中国有句古话:“子不教,父之过”,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父亲言行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大多数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希望有更多的时间与父亲相处,而父亲与孩子的相处多是以游戏方式进行的,这与母亲的温柔抚慰不同,有助于促进儿童的多元发展。父亲缺失的孩子个性中可能会有害羞、孤僻、多愁善感等不良的性格特征,自卑、攻击性等负面人格品质也表现更明显。父亲缺失的男孩缺乏果断和创新,独立性较强,在兴趣和游戏方面带有更多的女性模式。随着男孩入学,这些女性模式会因社会的性别认同而趋于弱化,但很有可能在他们身上滋生一种危险的人格因素,那就是极端的男性模式,好像是对他们缺乏的一种补偿;而缺少父爱的女孩,对男性的认识则可能会有疑虑,则将影响到他们日后与男性的正常交往。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男孩生命的前六年里,成年男性的出现是非常必要的,这样,男孩就能学会适当的男性品质。女孩亦需要父亲角色的参与,在与父亲的游戏与玩耍中,不仅获得对异性的基本看法,并且能发展出更加坚韧、果断和乐观自信的人格特征。

    c.父亲缺失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在家庭中,由于父亲性格能力等独特特点,儿童从与父亲的交流中学到更丰富广阔的知识,培养各种能力,如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等。耶鲁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由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有更好的学习成绩,在社会上更容易成功。这一研究并不是否定母亲对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而是强调父亲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因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更多地进行知性教育,通过游戏等形式启发儿童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诱发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好奇。父亲缺失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陈小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发现父亲缺失的留守儿童学业成绩普遍低于完整家庭的儿童。

    父亲缺失对子女在青少年期成长的影响

    a.父亲缺失对子女青春期心身发育的影响

    很多研究关注父亲缺失家庭女孩的青春期发育水平。Belsky等就发现父亲缺失的女孩青春期发育提早,月经初潮时间提前,并且性行为也相比完整家庭的女生较早,这也增加了未成年怀孕的风险。Mendle J等也发现父亲缺失家庭的女孩青春期发育时间早于同伴,通常在12岁之前。而父亲缺失对于男孩青春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青春期发育延后。父亲缺失对青春发动时相的影响符合生活史模型中父亲投资理论,该理论假设“女孩生殖策略变化的发展途径”,强调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不良经历和社会生活事件可导致个体朝向性早熟方向偏离。另外,缺少父爱的孩子在青春期发育过程中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一是情绪不稳定,容易忧郁、恐惧、紧张、焦虑;二是自卑心理严重,安全感很差,胆小怯懦;三是与母亲的关系容易紧张,容易对母亲产生反感或敌意;四是意志薄弱,动手能力也较差,做事缺乏毅力。

    b.父亲缺失对子女青少年期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亲的开始承担主要的工具性作用,他既是教养者,又是纪律执行者,社会化指导者,还是职业的榜样和参谋。父亲与母亲的不同作用在于父亲把儿童引向外在世界,不再仅仅局限于母子的亲密关系,父亲是向儿童呈现外在世界的关键性人物。美国的“全国青年纵向研究”发现,凡是父亲缺失的家庭,其孩子常常容易发生社会交往问题,父亲在家的男孩,只有9%的人被评价为“不被同伴喜欢”,而父亲缺失的男孩约23%的人被评价为不合群。父亲缺失的女孩在与其他男性交往中的表现一种是在交往中过于积极关注,另一种则是在交往中表现羞涩、胆怯、紧张、固执,而来自完整家庭的女孩在与男性交往时表现得很合适。我国学者肖富群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状况的实证研究中也发现,“留守”经历在个别社会化指标上给留守儿童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欠缺与同辈群体和亲戚间的交往,家庭结构观念松散,亲子关系淡化,孤独感较强,缺乏合群性,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和留守女童尤其如此。

    c.父亲缺失对子女青少年期道德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孩子道德发展的基础,而家庭教育中父亲的参与对青少年道德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父亲作为社会文化的主题,在孩子眼里是社会力量和规则的象征。Richardson等研究发现,与父亲的亲密关系是儿童生活满意度、抑郁、焦虑、压力和一般自我概念的重要预测指标,父亲缺失家庭的男孩和完整家庭的男孩相比,道德判断、愧疚、接受批评、道德价值和规则一致性得分较低。美国的Cynchia和Sara选定了34031位年龄在14~17岁之间的男孩并连续追踪他们至30岁时,以探讨父教缺失与犯罪之间的关系,结果证明父教缺失的孩子犯罪率是普通孩子的3倍,而生活在只有父亲家庭中的孩子的犯罪率与正常家庭中的孩子并无显著差别。不同类型的父亲缺失家庭其孩子的道德发展也有不同,新近的研究表明,父亲监禁家庭的孩子其出现外向性行为(如攻击行为)的比率最大,远远超过其他原因所导致的父亲缺失。

    父亲缺失对子女成年后的影响

    近几年关于父亲缺失对孩子成年后的影响引起了国外学者的研究兴趣,孩子成人后的性别行为和婚姻关系都受到早期与父亲关系的影响。Quinlan在1973~1995年间调查了10847名女性(15~44岁间)后发现:当女性的父母在她早期(0~6岁)分开,月经初潮提前的风险是完整家庭孩子的2倍,早期性行为的风险是4倍,而过早怀孕的风险是2.5倍。Dick的研究来显示,儿童期与父亲的关系影响成年后的个人自尊。父亲缺失的儿童成年后表现出较低的自尊,特别是男性,他们可能会过早地有性生活,但也可能没有信心会成为一个好的丈夫和父亲。父亲缺失的孩子长大后很难与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也很难拥有自我意识,队列研究证实了这一点,这些儿童成年后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不良。Thorne和David研究了父亲缺失对子女成人后同居、结婚和离婚的影响,结果显示,父亲缺失与孩子选择同居的比率成相关性,且父亲缺失的孩子结婚率较父亲存在家庭的孩子低,离婚率无太大差别。

    2、对父亲缺失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如上所诉,我们可以看到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母亲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在女孩和男孩成长的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正如心理学家格尔迪所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然而,相对于母亲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及影响来说,父亲参与或缺失研究的相关文献较少,可能是因为传统的性别角色认同,母亲被看作是养育孩子的主要执行者。目前父亲缺失的研究日益受到学者和研究者们的重视。而在我国,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介绍、探讨国外研究的成果,处于对国外理论的验证性阶段,实证性研究较少。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a. 各种情况可分开研究

    关于父亲缺失到目前为止一直缺少确切的定义及范围,这也导致了解释研究时的困难,不同原因造成的父亲缺失对孩子的影响不同,所以我们可根据导致父亲缺失的各种原因分开研究,目前对于单亲家庭的研究相对较多,不过这些研究单亲母亲的论文会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父亲缺失的家庭;此外,我们还需注意由于工作原因导致的父亲缺失。

    b. 加强父亲缺失的本土化研究

    中国对于“父亲缺失”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西方学者的结论是否适用于我国的文化背景仍有待确认。受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角色定位影响,大多数的父爱是含蓄而隐忍的,这使孩子对父亲产生敬畏与距离;还有些父亲认为教养孩子是母亲的事情,缺少对孩子的关爱,这种类型的“父亲缺失”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潜在危机。此外,父亲外出务工所致的父亲缺失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c. 探索父亲缺失的跨文化研究

    在研究中,不容忽视的一点是父亲缺失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与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关,因为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对父亲的职责、任务是不同的。如生活在四川云南两省交界处泸沽湖地区的摩梭人被誉为是世界上最后的母系氏族,在那里适龄男女以“走婚”形式产下后代,孩子由母亲家抚养长大,父亲不承担抚养责任。所以我们的研究应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父亲缺失的现象,跨文化地理解父亲缺失。

    d. 扩展父亲缺失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之前关于父亲缺失的许多研究都主要是问卷法和调查法,将父亲缺失组与父亲存在组对比调查研究,在提倡学科研究方法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对研究父亲缺失问题也应该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如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还有追踪式的纵向研究。此外还可从不同的角度入手研究,如精神分析、依恋关系理论,家庭动力学等。

    e. 从影响研究过渡到解决方法的研究

    对父亲缺失的研究是为了更好的了解父亲在子女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期更好地发挥父亲的作用,最终目标是让孩子能够在健康幸福的环境中成长。因此,我们在研究父亲缺失的影响的同时,也要探索相应的解决方案,让父亲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或最大限度的减少“父亲缺失”的影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父缺失”影响的权威研究成果,及其思考与展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dve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