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两个孩子从家里出发走了5分钟进到小区旁的图书馆,在上电梯时习惯性拿出手机准备预约,却发现页面是灰的。
出了电梯,马上问了下迎面而来的保安大叔,图书馆是否开放了,大叔说初七已经开放了。
于是我们似乎有点裸奔似地进入了图书馆,尽管入口那里站着工作人员,旁边放着洗手液,测温枪,但啥也不用做。
不用测温扫码我早清楚,但连预约码都不需要了,就一下子有点没适应过来。
想了一想,我也忘了疫情前图书馆是否需要预约码?完全想不起,或者这预约码是疫情后的产物,为了方便追溯同时空人员的吧?
图书馆里人不少,有学生在认真地写作业。有一帮更小的,在那边有一搭没一搭地翻着书。
女儿找了本书,坐我身旁,认真地看了起来。再仔细一看书名,哎哟妈呀,这觉悟,比她娘早了太多。
儿子像在家一样自在得很,一会儿闲逛,一会儿去玩会儿游戏,一会儿翻翻书,一会儿躺地上看着天花板上的动画。
看看他,非得是双手枕着头,才证明自己是舒服的。
这个家旁的图书馆,让我幸福感倍增。我喜欢自己的孩子在图书馆里长大,哪怕像儿子那样并不爱看书,但玩到无聊的时候,他总是会随意拿起哪本书翻翻,也是一种影响。而它,也是接下来我的书房以及工作室。
想起一位老同事,她每次出国旅游,就爱住青旅。一方面自然是节约,另一方面她说喜欢青旅的共享空间,只有床位,但厨房,客厅等公共空间是share的。也因为共享,各国有趣的旅客们,会一起分享厨房的出品,聚在客厅里喝着咖啡聊着各自的事情,那才是旅行的意义。
而我一直都认为,住的房子并不需要多大。只要这个家是干净、整洁、温馨的,能有一处归宿就行。
而所谓的健身房、书房、花园、茶室、甚至菜园,其实城市中早都有共享空间的概念。
有些人会说自己有书房,有多少万册藏书,而我走5分钟就有一个这么大的图书馆,它就是我的书房,我的工作室。不好找的书,我自己买了在家补充就足够。
有些人说喜欢能有个地方种点果蔬,第一,我没有这种种植的能耐,第二,我也不感兴趣,我只知道如果我要去看菜园,半小时内这周边稻田、菜园、果园,成片成片种得多专业多成规模的都有。
我可以花半天待着,但我不需要拥有它们,我也并不想天天看着它们。
有人喜欢园艺,现在的公园都打理得很漂亮,走出门就有了。
有人在家里给孩子打造了游乐场,小区楼下,附近商场,随时都有。
如果要健身,可以去附近的健身房,如果想跑步,下边就有橡胶跑道。家里就算有,一天也只是练一两次呀。
如果家里这些东西什么都齐全了,那或许都不用跑出去了,天天窝家里就可以满足所有需求。但是,人,难道不走出家门去吗?
有时,我看到有些人家里打理了那么漂亮的别墅,更换着一批批的鲜花,我会觉得可惜呀,只有他家里不到10个人能欣赏到。
而且,房子大了,保姆得跟上,一个不够,还得二个,三个……
而我其实,只想要房子里有最亲近的家人就够了。
如今总是听到朋友要努力换更大的房子,或者在其他城市买房准备养老,甚至在老家盖更高的房子。
一方面我会替朋友高兴,另一方面心里也会想,只有我这么没志向吗,只有我满足于自己仅有的一套小小的房子吗?
未来随着孩子们长大成人,可能我会改变想法吧。但当下, 我觉得自己愿意在这套小房子里终老,我不嫌它小,想要什么空间,我可以走出去与人共享。
有钱,我要全部花在路上,花在看世界上,把所见所闻装在脑袋里,不要花在一栋大house上,这个大house,未来我也带不走。
自然,这也是我这样的穷人的眼界局限。毕竟有能力的人,从来不需要做选择,他们什么都可以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