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二段话就说到了孝悌,可见孝悌在整部《论语》里的地位之高。
另外,在我看来《论语》第一段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主要传达了一个人自己的内在修为。
而第二段话“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其为仁之本与?”
则开启了一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的探讨,首先是与父母兄弟,这是“仁”(也就是孔子提倡的对待他人的仁德)的根本。
“仁”是《论语》里反复描述和探讨的一个主题;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仁”的根本,是立身行道的起点。
我们这里主要说“孝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
有子是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人之一,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话也可以表明孔子的态度。
首先,“孝悌”的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人,很少犯上,没有人会做乱。
那么什么是犯上,什么是作乱呢?
我认为就是做坏事的一个代表说法,在封建社会的时代,犯上作乱应该是最大的坏事了。
现在什么样的事算是坏事呢?
当然种类很多,杀人越货,贪污腐败这样的事当然算是,不过大概率老百姓倒是不是特别关心,除非连累到自己。
说说我知道的,曾经热度不减,人们关心的“坏事”吧。
比如,曾经的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浙江保姆纵火案,高中生胡某宇失踪案,……大概率这些事件的主角首先不是孝悌之人。
我很赞成《论语》说的,孝悌之人是不会做坏事的。
因为真正的孝悌之人做事之前,起码会想到会不会给父母先人蒙羞,会不会伤害到父母兄弟。这样有责任感的人是不会出什么大乱子的。
作为父母我们都能想到这一点,就是有爱的孩子,更愿意做好自己,为自己争气,为父母争光,为国家添彩。
所以作为父母培养孩子的一个重要的点就是,孝悌。
只是《论语》里面没有说如何培养孩子的孝悌之心,只是要求人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形式,我猜也许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对于孔孟文化有失偏颇的一个依据吧。我也说不明白。
但是就现在学习认知看来,要想让一个孩子能敬爱父母友爱兄弟,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父母做好榜样,一是父母真正的爱孩子,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的爱和珍视。
这样他既能看到榜样,还有心底里满满的被爱的感觉。他就会像父母爱自己,珍惜自己一样,认真的对待自己的身体学业名声,成长为有爱,有价值的人。
再者,关于“孝悌”,《论语》里还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是孝的很高境界了,以父辈的志向为志向,走父辈走的道路。
想到这个心里都很沉重,作为父母的我们有多么大的责任呀。
想到孩子离开父母,还能按照父母的价值观为人行事过生活,父母首先要把自己打造成自己想要孩子成为的样子才行呀。
还有,“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三句话探讨了什么叫孝。“色难,不敬”是为不孝。
养父母身,更要养父母心,养父母志。
传统文化里讲到孝有三重境界“小孝养父母之身,中孝养父母之心,大孝养父母之志,至孝养父母之慧。”
对于父母不对的地方,委婉劝说。
关于孝还需要结合《孝经》里的解释,曾子问孔子“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孔子并不赞同,“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所以曾经有人认为孔子宣扬的是愚孝,是没有全面了解的缘故。
另外,“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记得还在大宝幼儿园的时候,我应该是二十七八岁的样子吧,才在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恍然大悟,原来奶奶去世家里三年不贴对联不拜年,这样的习俗是源于这里。
原来电视里演的父母丧的官员,要辞官回家守孝三年,是因为一个孩子要能独立的吃喝拉撒,需要父母三年时间无间歇的照顾后才能做到。
孔子发出这样的感慨“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维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真的很赞叹孔子的这个回答,其实每一个普通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在“为政”,做到孝悌,修好自身就是在“为政”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另外,留给大家一个思考题吧,也是《论语》里关于孝的讨论,也是曾经一年的高考作文题目。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大家怎么理解叶公和孔子对于“直者”的不同解释呢?
有没有意思是,如果父亲错了,儿子委婉劝说,儿子错了,父亲也给孩子留面子,既让他知道错了,又能因为被爱,被照顾,而愿意改正呢?
这样的“直”也是“屈”,“屈”也是“直”,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指责和评判?
我大概也就理解到此,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