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向者真的差人一等吗?
“你这么内向,怕是要孤独终老了”
“内向的人容易抑郁。”
“我们公司喜欢外向的性格,不好意思,您不符合我们的要求”
“外向一些比较好,你要改变自己”
……
没有人会对上面这些言辞感到陌生,我们要么是被动的听者,要么是主动的说客。社会中充斥着对内向者的偏见,“内向”不是描述性格特征的中性词,却是带有性格偏见的贬义词。人们习惯于将“内向”同“呆板”“沉默”“孤僻”“难沟通”等词相联系,将“外向”同“活泼”“乐观”“合群”“好合作”相联系,仿佛内向者就一无是处,外向者就十全十美。由于性格偏见,整个社会似乎都为外向者敞开了大门,留给内向者的却是一扇破窗。太多工作岗位白纸黑字地强调招聘性格外向者;太多父母担心孩子因为内向而心理不健康;太多学校教育宣扬着外向的好处。内向者如果遵从本性就没办法获得社会的认可,他们不得不将自己伪装得外向一些。可是这种伪装并不会让他们改变自己的本性,却会让他们产生自我怀疑:内向的自己真的就差人一等吗?为什么这个世界不让我做我自己,我仅仅只是想要离开人群、独处一段时间,我做错了什么?
2、你不是真的懂“内向”,外向者也有性格bug
内向者之所以自我怀疑,是因为这个社会的偏见。社会之所以有偏见,是因为大多数人不是真的懂“内向”。内向者与外向者最根本区别不是外在表现出来的健谈与否,而是自我获取能量的来源差异。性格外向的人事向外获取能量,他需要外在的人与物带给他刺激与亢奋,这会使他充满活力与热情。内向者向内获取能量,人际交往会损耗他的能量,一个人的时候他感觉更愉悦。但这并不意味着内向者在人际交往方面就一定会弱于外向者。即便是性格内向者,他也可以根据情境需要进行自我调试,从而穿上外向的外套,以符合别人对自己的期待。但当不需要这一外套时,他会毫不犹豫地脱下它。
外向者通常会发现自己处在一种“亢奋”的情绪状态之中。产生“亢奋”情绪的基础是大脑网络结构中的奖赏系统(reward system)——包括前额皮层、伏隔核以及杏仁核。奖赏系统中神经元对信息的传导工作,部分是通过多巴胺进行的。外向者的多巴胺通路比内向者更为活跃,他们享受外界带来的刺激,更愿意挑战新鲜事物。然而,外向并不是十全十美。新鲜事物也意味着高风险,他们会更容易忽略危险信号,一位沉醉在兴奋感中。研究表明,外向者比内向者更容易在车祸中丧命,更容易因为意外或伤害而住院,更容易走向自负的境地,更容易丧失正确的判断力。
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家约瑟夫·纽曼进行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计算机屏幕上交替出现12个不同的数字,每次只有一个出现,但没有特定的次序。假设你是游戏参与者,手中握有一个按钮,每当数字出现时,就可以选择是否按动,在“好”的数字出现时按动按钮,得一分;按了“坏”的数字,扣一分,不按按钮,不得分也不失分。通过反复试错,你发现“4”会让你得分,“9”会让你失分。结果表明,外向者尤其是性格异常冲动的外向者,要比内向者更容易按错。
按理说,外向者总给人反应快的印象,不应该拿高分吗?那是因为你错把反应快等同于正确率高了。两种性格的人在按错之后的不同反应将为我们揭示谜底。如果内向者按错了数字9,并发现他们丢了很多分,他们就会在接下来的测试中放慢速度,然而外向者不但不会放慢速度,反而会加速。这样导致他们纠正错误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兴奋感降低了他们的反省力与判断力。
纽曼认为,外向者专注于实现目标时,会不希望于任何事情阻扰他,无论是反对的声音还是数字9,他都会试图用加速的方式来清楚障碍,因为奖赏系统对他们的刺激太强,他们自己无法停下来处理这些错误做法。内向者正好相反,他们对兴奋的延迟化反应能够淡化期望奖赏的欲望,更容易冷静下来做出正确判断。当内向者发觉自己开始兴奋并专注于某个目标时,他们的警惕性也会随之增强。参与游戏的内向者倾向于将新的局势同他们的预期进行对比,找到被扣分与按数字9形成的关联,通过切断这种关联来终止自己的错误做法,从而挽回局面。美国一项针对社会精英的数据统计发现,内向型性格的精神是外向性格精英的3倍;IQ越高的人,内向型的倾向就会越强烈。
3、打破性格偏见,你会发现内向者真挺好
甘地说过:“不必强硬,亦无须暴力,你也可以撼动世界”。他是一个内向的人,却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伟大领导人。乔布斯也不是一个外向性格的人,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创造力的发挥,没有人会否认其对人类技术进步和思维创新做出的卓越贡献。
对内向者最普遍的偏见就是认为他们性格孤僻、不善交际、缺少朋友。我不禁想问一句,这些人对朋友的定义是什么?是在聚会上加了个微信就可以称为朋友吗?或许,外向者在交友的数量上是多于内向者的,可是在交友的质量上却不一定。内向者通常都比较敏感细心,能够很好地感知人的情绪变化。跟这样的人相处,你会感觉如春风化雨般平静自在。他们尽管安静,却在用心倾听你的声音,感受着你的酸甜苦辣。所以,内向者往往能够拥有稳定而长久的密友圈。
其次,背了“闷葫芦”“榆木脑袋”这两口重锅的内向者,其实很有主见和判断力,只是他们低调,他们不说。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小时侯活泼聪明的孩子在高中之后,似乎成绩就被那些木讷腼腆的孩子赶超了,这是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是内向性格者更善于有主见地深入思考和长远规划。外向者更喜欢快速地获得解决方法,在犯错的时候也不容易停下来。当错误越来越多时,他们更容易放弃。而内向者更善于预测走向和规划未来,他的行为不是盲目地盯住现在,而是一步步构筑着现在与未来之间的桥梁。前期看似没有成效的量的积累最后会迎来值质的改变。一言以蔽之,外向者关注“是什么”,行动更果决但也更冲动,内向者则关注“将会怎样”,更谨慎也更有耐力。作为内向者的代表,爱因斯坦说过:“并不能说我有多聪明,只是我再问题上考虑得更久一些。”
内向性格与外向性格并没有绝对的好坏,这两种性格特征的界线也并非泾渭分明,我们总是习惯于将“内向”和“外向”当作一对反义词,事实上他们是“里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关系,内向与外向总是在对比中产生的。一个外向的人遇到一个比他更外向的人,在社会评价中他似乎变内向了,可实际上他变了吗?他还是他自己,我们为什么要用“内向”和“外向”这样片面的词汇去概括那么丰富而立体的人格特征呢?更重要也更有意义的是,社会应该学会了解并尊重不同性格的美,给予性格各异的人同样的成长空间,所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社会加之于内向者的枷锁太多了,打破性格偏见,你会看到,内向者真挺好。
参考文献:
苏珊·凯恩:《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高洁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
马蒂·兰尼:《内向者心理学》,杨秀君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史彩娥:《心理疾患的社会文化因素探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