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7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剧照上周末看了《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电影讲述了印度大叔历经艰辛,将走失的巴基斯坦小哑女送回家的故事。吸引眼球的不只有可爱的萝莉、善良的大叔和克什米尔的旖旎风光,还有暗含的大背景——印巴两国关于宗教信仰和历史渊源的碰撞。
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来是一个国家,可以称为英属印度(British India)。但在这个国度里,人民分别信仰着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派相互仇视已逾百年,让后妈英国也不得不操心地平衡两种势力。
二战过后,全世界受压迫人民迎来了一次反帝、反殖民高潮。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伯爵深感大势已去,就采取了放任的态度。当地精神领袖“圣雄”甘地主张建立印度人自己的政府,无奈穆斯林代表真纳执意要为穆斯林建立自己的国家。蒙巴顿为推进谈判,提出“蒙巴顿方案”:即按宗教信仰划地而治,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地,印度教徒住在印度,而巴基斯坦成为伊斯兰教徒的家。
印巴分治前后地图1947年8月15日,印巴正式开始分治。但每次PK的结束,似乎都预示着新一次PK的开始。因为,总有那剪不断理还乱的锦绣山河不知如何分割,比如,克什米尔。
克什米尔领土分界克什米尔原本是印度教统治的土著小国,但治下主体是穆斯林,之前这在后妈手下也都相安无事。
1947年,土著王眼看着大家都在分家,自己也要独立。Excuse me???巴基斯坦得知后率先瞪起了眼睛,然后派出志愿者帮助克什米尔的群众闹革命,群众都是穆斯林,自然表示终于找到组织了。土著王见形势不妙,便邀请印度来助攻,印度心想正合我意,也派出队伍,和巴基斯坦打得一地浆糊。
最后的结果是,巴基斯坦占领了北部,印度赖着在南部不走,土著王终于发现自己too young too naive。此后,联合国安理会大哥介入,却也只能划定停火线。线的一边巴基斯坦不撤,另一边印度也不甘示弱,于是,双方剑拔弩张几十年。
在这几十年间,印度考虑在西边交界处克什米尔做不出什么文章,又跑到东面(巴基斯坦最初分为西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大展宏图。派出志愿小分队到天高皇帝远的东巴基斯坦去支持当地人民的“解放事业”,让西面的巴基斯坦中央政府手忙脚乱,按下葫芦又起了瓢,连忙派兵镇压,牺牲数十万人后,以放弃东面而告终。至此,东面独立,孟加拉国诞生了。
来来回回,双方也没有更多花样去折腾了,只好又回到克什米尔做文章。经常是三个月一小打,五个月一大打,打完又会谈(或者搞板球外交,板球运动在英联邦国家盛行,电影中也有呈现两国在板球比赛上同样相爱相杀),谈完又开打。现在提到克什米尔地区,一面会想到交界处的战火,另一面又会想到拥有桃花源般风景的旅游胜地,因此也有人说克什米尔的绝美风光里都透露着抗争和忧伤。
克什米尔的绝美风光再说回电影,知晓了这种碰撞的背景,才更容易理解电影中猴神大叔的踌躇或坚持,还有其他人物的对于异国或异教人态度,不论是傲慢气愤或冷漠,还是包容理解或善良。
人终是社会的产物,惟愿社会静好,不负属于它的人,人静好,也不负属于TA的社会。
——谨以此文感谢Jing的电影票和Jennifer小猫的陪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