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每日随笔1

每日随笔1

作者: 为适 | 来源:发表于2020-05-08 19:24 被阅读0次

    1、司法不独立,行政权力得不到有效制衡,执法机关就会沦为政府的打手。

    2、崔永元说,什么时候世界上的人才都愿意来中国,而不是去美国。那你们就没戏了。最后一句话补刀真好。接受这么多年的应试教育,大多数人,拿什么和高教育水准的其他国家的人才去比呢?

    3、平时以阅读为主,如果不想看书,就去看脱口秀,听大学教授的演讲。看书不仅要看教材类的、系统化的书,也要看散文。散文中的知识综合性较强。

    4、广告不可以打扮成新闻的外表,这违反国家法律。钟南山最近违法给安慕希打了广告。在疫情中的良心医生另有其人。

    5、现在的舆论环境,不仅不能说a的不好,也不能说b的好。即使他们真的存在不好或好的地方。禁止说某人不好,还可理解。禁止说某人好,就难以说通了,因为怕树立“好”的榜样,让人们知道了“好”的标准。

    6、甲午中日战争这段历史,发烧友写的书要比历史学者写得好。其他近代史大概也如此。陈悦《沉默的甲午》、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天公不语对枯旗》。百年过去了,中国人那时面临的一些问题,现在可曾解决?

    7、听课同自己看书不太一样,讲课人有种气场,通过声音能传达出文字之外的东西。在现场听课的效果要好于观看视频。读书的优点是,获取知识的速度会更快。

    8、莱布尼茨同洛克曾是论敌,洛克死后,莱布尼茨那些辩论的书《人类理智新论》,没有发表,因为此时洛克已经没有机会再同他论辩。莱布尼茨认为发表出来对他不公平。直到莱布尼茨去世后,此书才出版。

    9、自己看教科书的话,常常抓不到重点。网课因为时间原因,重点比较突出。

    10、中国夸多识、西方尊新知。近代许多新知和新发明,常出现在年轻人身上。年轻人相比于老教授,未必多识广闻。多识广闻不是新知的必然条件。学问扎实者未必便对人类文化有更多贡献。如东坡当年也被人嘲笑学问不扎实,至今人们仍爱读东坡的文章。创新必须有学问,但学问不等于创造。

    11、海耶克把学者认为两种类型,头脑清晰型和头脑困惑型。前者善于条理分析,博闻强记、论证清楚。后者则会抛弃一些细枝末节,直达问题的关键。尼采应该就是第二种,陈寅恪属于第一种。

    12、写作风格能体现人的性格。有人长于分析、有人擅长概括;有人喜欢客观描述、有人则把自己的情感投入文字中;有人擅长精准考证、有人则喜欢提出理论问题。

    13、文艺评论应当从感受出发,而不要从概念(主题、题材、情节、梗概......)出发。

    14、科学是以寻找发现事物的客观规律作为自己的任务,那么“美”有没有什么客观规律呢?庄子即主张美是主观的,没有什么客观标准而言。人对于同一对象的感受会随着时间、地点、心情的不同,而有美丑的差异。高兴时,则清风明月;烦恼时,则月惨云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日随笔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edf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