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挖掘“小事”背后的“大格局”

挖掘“小事”背后的“大格局”

作者: 冯俊龙 | 来源:发表于2023-02-12 00:00 被阅读0次

--看周庆老师如何写抗防疫情

时下居家“静默”不再是一个新词。成都人民居家隔离,每天必做的事情是“下楼做核酸”。为了让城市尽快恢复正常运转,有无数人在默默奉献,值得歌颂和赞美。包括金牛作协在内,很多平台迅速刊出了不少抗疫作品,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在成都作家网上看到一篇《秋天里的一抹红》,觉得颇有深意,值得细读。这篇文章作者是金牛作协秘书长周庆老师,内容同样是写抗击、防止新冠疫情。但是其角度的独特性、挖掘人物思想的延展(深度)性、文章架构的巧妙性,与某些为歌颂而“歌颂”,为表扬而“表扬”,千篇一律宣讲“全民居家,抗疫必胜”的作品,大有不同,有借鉴意义。

选择写作角度,确定文章优劣。

奋战在抗防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行政人员、志愿者们,都值得赞美歌颂。《秋天里的一抹红》歌颂的也是一位为抗防疫情默默奉献的志愿者。只不过,这位志愿者与众不同。“虽然她有1.6米多的个子,但透过她稚嫩的眼神,分明她还是个孩子。”学生做志愿者不足为奇,中学生做公益的大有人在,排队做完核酸的周庆老师随口问这位忙碌的女孩:“你是哪个中学的?”但这女孩有些“羞涩”,还是她身边入读盐道街中学高中的大姐姐刘佩窈代答:“她是迎宾路小学的。”大多数小学生甚至初中生,都还离不开父母家人监护,一个小学生,来做志愿者?这足以让人好奇。

周庆老师不但好奇,而且执着。一个喜欢写作的人,对生活的观察肯定认真仔细;一个写作成功的人,肯定会认真对待TA的每一次好奇。于是,周庆老师在心里想:“这是谁家的孩子?在瘟疫面前还有这么大的胆量,别人家的孩子躲还来不及,何况她还是个小女孩。”吃惊“这倒不是因为她个子长得高的原因,而是她小小年纪就有了这样一份爱心和责任心”的周庆老师,开始对这位小女孩进行探访,“通过一番辗转,下午4点我找到了她的母亲。”

就这样,故事开始了。

在众多抗防疫情人员中,周庆老师别出心裁,选择一位还在读小学的女孩,在抗防疫情期间做志愿者的故事,既表达了当前抗、防疫情形势的严峻和重要,又体现了一种勇于奉献、担当、肯负责、愿付出的时代精神,更能弘扬我们这个民族不怕牺牲、后继有人的伟大。

“疫情无情人有情”是抗防疫情类文章的主题,但把“人人参与”这样的视角,通过自愿、自觉参与到其中的一个小小志愿者身上表现出来,不是更具震撼力、更有代表性和突出性吗?

从“小事”里深挖,寻找到人物成长背后的精神密码。

好作品都是从平常生活中挖掘出来的好故事,但好故事不一定都能从生活中被发掘出来。周庆老师作为一位有思想的创作者,不肯放过任何自认为值得探究的细枝末节。在探访川西叶伯和故居遗迹时,周庆老师写出了《在金牛寻找大家》;在抗防疫情下楼做核酸时,周庆老师写出了《秋天里的一抹红》。无论是一代大家叶伯和,还是今天默默奉献的志愿者,其实都有他们与众不同的成长轨迹,以及他们展示出来的独具魅力的精神特质。

随着周庆老师的叙述,读者看到了一位优秀学子背后的家庭教育方式。从她的故事里,很多孩子可以找到榜样,很多家长可以得到借鉴。“一个家庭最大的骄傲,是孩子的成功。”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成功?孩子要怎样才算“成功”?在周庆老师这篇两千余字的文章里,有了过程,更有了答案。

这位叫杨云熙的女孩,“还有六天才是她12岁的生日。”“母亲说:‘虽然她的性格偏内向,但这女娃子很有个性和想法,只要是她想好了的事情,就非去做不可!’”接着,周庆老师通过杨云熙母亲之口,得知这个家庭的基本情况,也从中知晓杨云熙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对父母来说,考级并不是目的,而是要培养她这方面良好的素质,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做一个品学兼优的人,才是最重要的。于是,父母选择了别样的教育途径,在别人忙于上各种补习班的时候,他们带她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各种展览馆、图书馆和亲近大自然的郊游,让她去开阔眼界,去挥洒想象。现在,杨云熙已养成习惯,她要创作绘画和编写故事的时候,她最愿意去的就两个地方——图书馆和展览馆。”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长,家庭教育是孩子最开始也是最持久的教育。要让一个孩子成为TA想成为的人,家长、家庭的作用至关重要。开放式的教育,才能培育出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与独立人格,有独立人格才会勇于担当。在学校是“‘优秀学生干部’,是区‘两星’少先队员,年年都是‘三好学生’,还两次以‘迎宾人物’、‘艺术之星’的称号上了学校的公众号。”这些“邻家好孩子”的炼成,让作者感受到了“希望”,因为“少年强则中国强。”

“秋天里的这一抹红不再让我伤感,她让我感受到了希望。这时,一位初中生写的一句话也跳了出来:‘秋季,叶落,并非沉默,意味着万物复苏春天的到来。’”随着采访的深入,一位优秀少女的成长足迹跃然纸上,周庆老师先前“居家隔离”带来的忧愁,随着“秋风秋雨”飘飘洒洒,成为一幅美丽的图画。

这篇“抗疫”文章,最大的亮点是弘扬一种精神的传承。我们今天抗疫防疫,不但是为了阻击病毒,更是为了打造一个美好、正常的生活秩序,让人们健康、快乐地生活。要营造美丽、和谐的人居环境,除了驱除侵蚀肉体的病毒,更需要崇高的奉献精神。培养品学兼优的下一代,让他们过上幸福生活,是今天抗防疫情的人们无私奉献的目的,更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大人们”做的事,已经有“小孩子”来承接,这样的传承自然更有意义。

把握节奏,巧设架构。

这篇文章不但赞美抗防疫情志愿者杨云熙,而且发掘出父母、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从一件人人可见的“小事”中,发现让无数家长对孩子教育头痛的“大事”,竟然可以有如此解决之道,更是传统散文到大散文的写作升华。

郁达夫说:“一粒沙砾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散文是一切文体的写作基础,也是大多数写作者习惯或者擅长的一种写作文体。“以小见大”“真情实感”是散文写作特点。但是,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如果还是一味沉浸在自我陶醉、贩卖个人焦虑悲观,或者传播喜乐忧思的小我之上,那么,散文就会成为个体式的“日记体”。

如何突破这样的局限,许多人正在努力。大散文概念的提出者贾平凹先生曾经说过“散文不是杂文”,(写作散文)“一方面要顾散文的内涵,要有时代性,另一方面要拓开散文题材的路子。”大散文既重复于传统散文的基本特征,又突破了传统散文的局限,才能产生使人受益的好作品。周庆老师在实践中做出了示范。

在这篇《秋天里的一抹红》文章中,周庆老师不仅写出抗防疫情的志愿者杨云熙,而且挖掘出了培育杨云熙的精神根基。杨云熙的优秀,不但是她有优秀的父母,还有父母独特的教育方式。在万千家长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时候,杨云熙的父母采取的却是“放养”“顺其自然”,以及积极引导、支持孩子正确的想法。在支持孩子做志愿者这件事上,正是这一家三口的价值导向。志愿者杨云熙,成为众多抗防疫情的代表,代表的是一种精神和价值。“小人物”其实并不“小”,“普通”的却并不“普通”。这种以“小”见“大”、从“平凡”中发掘出“不平凡”,正是大散文写作的根本。

《秋天里的一抹红》开篇写秋天的树叶,又以写秋境结尾,让大家在抗防疫情的单调沉闷生活里,忽然中止了大众化作品里那种了无生气的平淡,也没有“高声齐唱赞歌”的审美疲劳,反而从这位可爱的小女生身上,发现了另外一种赓续优秀的渠道,一种清新之风扑面而来。读者对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肯定会有所启迪,至少会有所思考。

树叶是树的孩子,树孕育了树叶,树叶变老都要叶落归根回报树。爱要轮回,美要传播,人间才会有春天。这篇文章的节奏把握得当,架构极为巧妙,所以最终从众多抗防疫情的作品中夺颖而出,不失为大家学习和借鉴之佳作。

(2022年9月15日)

相关文章

  • 小事情背后的大格局

    女孩儿工作在寸土寸金的北京CBD,写字楼的办公卡位都是比较紧凑的相互紧临。 前段时间,正好有一个稍微宽敞些的工作卡...

  • 2022.05.16阅 读《从零开始学写作》第4~6章

    读书笔记: 从小事中挖掘深刻的道理。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去挖掘小事背后的道理。 生活是写作源源不断的素材库。...

  • 《小事成就大格局》

    生活中,有些感动常在不经意间被激发,一些小事看似微不足道,却常被一些人做到了极致,细细品味起来,仍有余音绕梁三日不...

  • 小事与大格局

    7月27日,广东深圳的早晨8:30,坐标地铁3号线,一女孩突然呕吐,女孩父母惊慌失措中,赶紧带女孩下车,车厢上留下...

  • 学习感悟

    偶然的背后是必然。 大福报即大拥有,首先有正确、中正的格局。 断害即是行正,要有大格局,大承载。 合作需要开心、快...

  • 马云:人生要有大格局

    人生要有格局,格局这事,说大也大,说小也小。 格局小的人,看中的是眼前的得失,为一些琐碎的小事斤斤计较,占到一些小...

  • 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一个人未来能走多远!

    一个人如果没有大格局,就注定会被困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中,注定难有太大的成就。 大格局,就是以大视角、大高度切入人生,...

  • 自行,自省,自醒

    格局大的人,懂得自行。通情达理心胸开阔,从不为小事琐事而烦忧。格局大了,眼界宽阔,不会着眼于眼前微小的利益,从而断...

  • 『有人说了这句废话』

    “别计较小事,要放开格局” 乍一听,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 细思,假如一个人格局大,境界高,那他还会纠结小事吗?就是...

  • 挖掘背后的故事

    挖掘背后的故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挖掘“小事”背后的“大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edo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