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可谓是中学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中的常客,其实那时候大家都没有正儿八经读过尼采,不过是从《读者》《青年文摘》之类的刊物中窥得只言片语,便引申开来,或狂言疯语,或黯然喟叹,填充着那1000多个方格。
十几年后的今天,听华东师范的老师讲20世纪西方思想文化潮流,在讲存在主义的时候,老师忽然提起尼采这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名字,真有一种老同学重逢的感觉,而且是那种学生时代没有多少交集的老同学。只知道那时他/她学习极好,会时不时被家长、老师拿出来当榜样,但终究没有说过几句话。十几年后偶然重逢,不再像学生时代那么拘谨或者清高,反倒能够聚在一起热络地聊几句,才发现这个人还挺好看或者个性挺好,不再是当年的“好学生”这个符号。
对于尼采这种风靡一时而又没有进入历史课本的人物,原本以为会如同以往追崇过的其他文化名人一样昙花一现、雁过无痕,成为一种过时的符号,偶尔想起还会嘲笑自己当年太年轻,竟然信了他的邪。
显然尼采不是这种虚假的文化名人,且不说他作为一个哲学家够不够格,只说他的思想着实让不少人着了魔。
前面老师都是用一种接近于哲学家的严谨、平实的语调在讲,但是到了尼采,便感觉画风突变。老师开始大段引用尼采的著述,同时语调也变得激昂起来,作为听众的我也不禁有点热血沸腾,尽管根本来不及理解尼采言语背后的含义,思想便被强烈的情感裹挟着向前奔涌。
让人不得不感慨尼采真是很有煽动性的哲学家,让人哪怕朗读他的文字都不知不觉间情绪激昂。
更有意思的是存在主义第二节开篇,老师用激昂的语调引述尼采的原话——“总有一天我的名字将会和某些可怕的回忆连在一起”,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琢磨其中的预言是否实现,到了第三节中间老师就讲道:“有人认为,尼采与纳粹主义的崛起有关系。”
如果这么讲,尼采的预言可不就是实现了么?而其作品中那种如先知一般的论断,不也带着与纳粹主义相近的煽动性么?
尼采与纳粹主义到底有没有关系,老师说那是“有人认为”,说明这不是所有人的观点。至于这种猜测的依据,最值得人们津津乐道大概是希特勒非常喜欢尼采,甚至送给墨索里尼的生日礼物都是一本《尼采全集》。
当然,老师也承认“尼采与反犹主义、纳粹之间的关联非常非常复杂”,这句话非常值得玩味,似乎尼采的思想真的催生出了纳粹主义,让人产生去发掘一下这关联的冲动。
首先,看一下尼采与纳粹活动的时空。
尼采1844年10月15日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勒肯镇洛肯村,1900年8月25日卒于魏玛,但其1889年就已发疯,其后再没发表什么著作,其主要著作《权力意志》(1885-1889)、《悲剧的诞生》(1870-1872)、《不合时宜的思想》(1873-1876)、《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83-1885)等都发表于1870年至1900年之间。
而希特勒的纳粹主义,萌芽于一战后的德国,那是至少1918年以后的事情,因此可以排除尼采直接从事纳粹活动或者炮制纳粹主义。而且有意思的是希特勒正是在尼采发疯的那一年——1889年出生的,更有意思的是他们都死于自己的56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