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你的脑海里一定会依次闪现你最在意的人,最牵挂的人。相信绝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孩子,其次才是父母、配偶......
最近看到了一篇感动了开头,悲伤了结尾的父女故事。孩子出生那天,父亲感谢上苍赐予小棉袄,狠下决心,戒了100多次都没成功的烟,中年遭遇婚姻危机,父亲放弃所有财产要求,只提了一个条件:女儿跟他。女儿慢慢长大,距离自己也越来越远。父亲慢慢老去,女儿问候的声音也越来越冷。父亲重病住院,一个人孤独地躺在医院里,望穿秋水,期盼着女儿病榻前来陪护和宽慰,可是,等来的只是一个陌生的保姆,父亲油尽灯枯之时,心如死灰,感叹50年不如3个月,为防止死不安宁,父亲伤心地立下遗嘱:上海房租太贵,爸爸决定把房子留给她,爸爸存款也不多了,你结婚生子耗尽爸爸所有的积蓄,只剩下80多万养老钱现在也用不上了,也留给阿姨吧。
人到中年,一地鸡毛,我们无权谴责这位女儿。但我们能想到这位父亲立此遗嘱时内心的苍凉......
我们是父母的孩子,也是孩子的父母。我们现在对父母的态度,将是未来孩子对我们的态度。我们现在善待老人,以后孩子就会善待我们。我们无感恩之心,理所当然地接纳父母给予我们的一切,以后孩子也会冷漠地对待我们。当我们不耐烦父母对我们的劝导时,你有没想过,这是父母总结一生的顺境与逆境,只不过想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而已。当父母生病,你各种理由不去探望,没有关切之余,你有没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也将躺在病床上,算着日子,数着钟表,盯着手机,盼着孩子一个电话,一个身影。
我也是一位母亲,慢慢懂得了父母的心思。当六岁的女儿得到心仪的礼物,扬起稚嫩的小脸对我说:“妈妈,你是世上最好的妈妈了,我长大了,报答你。”听了这句暖暖的话,我内心甚是欣慰,感动良久,那个曾经大头小鼻子的黄毛丫头开始变得这么懂事了,我也相信,这是孩子当时真实的想法,但我更明白,此刻孩子还不懂未来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复杂,这是姥姥经常唠叨,灌输给她的思想。
![](https://img.haomeiwen.com/i7048229/16420f198bc74479.jpg)
我们曾不耐烦父母的唠叨,但总有一天,面对自己的孩子,我们也会变成一个唠叨的人。
今天早晨,开车送孩子上幼儿园,因路途较远,路上让她背诵汉语声母,寥寥23个声母,反复纠正几遍后,她才完整的背了下来。接下来,我顺势跟她说,你要慢慢把翅膀变硬,长大后才能独立,让妈妈放心。她疑惑地反问:“妈妈,我没有翅膀呀。”我又是一阵解释和说教,像父母当年对我一样,自己不知不觉中也变成了一个唠叨的人。
我们年岁渐长,上有老,下有小,把极大部分心思放在孩子身上时,你有没回头,好好看一看,养育你长大,为你操持一生的父母,他们的白发越来越密了,老年斑越来越明显了,回忆也原来越频繁了,即便这样,每个回忆片段里都会有你的影子。
当你一味看重事业,无休止加班时,当你和朋友胡吃海喝,吹牛侃大山时,当你玩着游戏,看着电视消磨时光时,你有没发现孩子正在偷偷学着你的样子,你有没想像父母也许正在家孤独发呆,也许身体有恙正在胡思乱想,恐惧无奈......
老有所依,需要传承。
善待父母,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