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善待每一个青春期的不安与恐惧

善待每一个青春期的不安与恐惧

作者: 申仙 | 来源:发表于2018-03-12 11:55 被阅读18次

    PTSD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泛指人在遭遇或对抗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产生失调之后遗症。一般来说,身体上遭遇到的创伤要小于精神上刺激带来的危害,有朋友在13年雅安地震时个人参加了抢险救援行动,期间也听当地军兵聊到过灾后组织的PTSD心理恢复工作。这种区别于病患原生心理疾病的瞬时压力反应,所形成的心理障碍,往往能够通过疏导和心理重建进行康复。

    解铃还须系铃人

    主角夏莉的经历似乎有着标志性的部分年轻群体缩影,因为家庭的支离破碎,父亲离世,母亲性格大变,而导致的家暴以及幼年不堪的成长回忆,动辄的打骂和漠不关心使得这样一部分孩子逐渐进入社会寻求另一种“家庭式”的关怀,在18岁的当口,其实你很难预料的到他们将会面临什么又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社会的教育向来都是残酷与未知的。

    吸毒、被拐卖、强迫卖淫、自杀,因外婆去世而失去资助来源的夏莉被迫离开了自杀康复救助站,在外面的世界她经历着更加身不由己的生活,然而那次导致她自杀的恶劣胁迫事件才更像是压垮她的稻草。

    年轻的少女被诱骗被拐卖,差一点沦为坏人们赚钱的工具,就好像书上的那句自白:“女孩子在世界上活下来就已经不容易了。”年轻的夏莉没有选择的一步步划向深渊,而那次在黑暗中被男人扑倒的恐怖经历,在每个夜晚撕扯着她的精神。

    她选择用自杀来逃离这个地方,而进入救助站的夏莉并没有变得愉快起来,呆板而枯燥的修复训练无法打开少女的内心,她敏感、紧张、孤僻、无法施与信任,如每一个受到过巨大打击的孩子一样,哪怕是熟悉的人一次似曾相识地靠近举动都让会她歇斯底里起来。

    PTSD患者常会经历:病理性重现、回避症状、警觉性增高(易激惹),更有甚者,会选择愤怒或者自残来掩饰自己的恐惧。

    夏莉坦白自己的记忆出现了空白,但她依旧会在脑海中不时闪现那个黑夜和男人,她用刀割来对抗母亲的漠视,用放弃自己来掩盖受到的伤害。当她在社会的“家庭”里相遇第一个朋友,但因为朋友的男友吸毒而导致再一次生活的滑坡,这种刺激对于她来说是巨大的,失去短暂的幸福要比从未得到过更加伤人。

    如果说每一个女孩的诞生,都是天使的降临,那么夏莉的堕落又何尝不是天使对待这个不安分的世界的报复。

    幸运的是,夏莉遇见她的新室友,在她离开了前两座城市以后,终于遇见同路的朋友,以及可以为之专注精力的工作。她热爱绘画,并将其当做寻找光明的无二选择。

    书上说:十三岁到十九岁的女孩,每两百人中就有一个有自残的经历,她们中超过百分之七十是切割者。而据国内调查显示,校园自杀自残人员中更以初中生居多,这些仅仅是报道出的案件,他们就像是这个世界的另一面,无助、暴力、血腥。可他们不该被掩盖,这并不只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故事,作者所做的,只是希望能找到一个出口帮助夏莉们继续活下去,并活得更好。

    多说话,多陪伴,找到你慰藉的东西,找到可以让你坚持去做的事情,然后像个天使一样飞向高空,永不止息。

    正义并不是一条单行道

    电影《三块广告牌》的故事,提出了个人正义与群体正义的对立,为了捉拿凶手而变得冷血的母亲站在社会的对立面无休止地做着看起来并不明智的决定,然而却又令观者无法真正去指责这位母亲。可社会群体里的另一半,警察、居民、嫌疑人,除了真正的罪犯,没有人是该被定罪的,他们活在社会的框架里,说不清黑白分明。

    曾经轰动美国的曼森家族杀人案,其主导着的邪教主义便是因掌握着少女们的天真和寻求群体温暖的特性,蛊惑了她们走上不归路。这些少女无一不是远离家庭的孤独者,她们的罪恶无法被原谅,但同样引人深思。

    就像是书中的夏莉,她贩毒、叛逆、暴躁不安,但又似乎不能把错误归结到这个本就伤痕累累的少女身上。任何一件事,一个人,追本溯源,都无法被简单定性为“好”或者“坏”,我们为了正义可以去痛斥那些毒品和恶犯,但混杂其中的夏莉却又用自己不敢示人的伤疤和脆弱的神经提醒我们,可恨之人也许就有可怜之处,正视错误,也要理解那一份身处其中的不得已为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善待每一个青春期的不安与恐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eln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