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五,处于秋季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古时也称为仲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同时,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中秋向来与月亮分不开,中秋赏月的习俗也是由来已久。圆圆的月亮,寄托了人们无限的相思。所以苏轼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白居易怀念远方的兄弟说,“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中秋节处在农历十五,由于天体之间的引力,那时正是一年中潮汐最壮观的时候。所以,沿海居民就有了八月十五观潮的习俗。南宋文学家周密在《观潮》中写道:“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可见当时观潮的盛景。如今浙江的钱塘江大潮仍然吸引了大批游客。
这些是古代诗文中的中秋,那么古代的中秋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古代,看看那个时期的中秋和今天有什么不同。
我吃的不是月饼
如今过中秋节,月饼是“标配”食品。咸味、甜味、茶味、果味、五仁、豆沙、火腿、冰淇淋……恐怕只有想不到的,市场上就没有买不到的。可是如果我们回到古代,向商家购买月饼,有可能商家都不明白我们在说什么。
月饼是中秋节常见的节令食品,但是在古代你却不一定能吃得到。
古时候,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被叫作“宫饼”“月团”“胡饼”“小饼”“团圆饼”等。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民间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它可以看作是月饼的前身。
月饼这个名字真正出现可能还要追溯到唐代。据说一年中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流传开了。
你知道吗?除了吃月饼,古人认为中秋时节的田螺可以明目,芋头可以辟邪消灾,所以田螺、芋头也是古人的中秋美食哦!
在古代,田螺也是中秋节的节令食品。
我不只赏月
回到古代,我能参加的中秋活动可不仅赏月这么简单,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观潮。这一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大赋名篇《七发》中就有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苏轼的《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就是最好的诠释啦。每年这个时候的海潮最为壮观,传说有志之士为了祈求光明的前途,中秋之时定会观看宏伟的涨潮,波澜壮阔的浪潮更能坚定他们的信心。
古人还有“玩兔爷”的风俗。清代,宫廷把月中的玉兔称作“太阴君”, 民间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如今,这种节俗色彩也日渐淡化了。
民间相传,中秋夜越晚睡越长寿。“熬夜”的习俗由此而来,更多年轻人也会借此机会玩个通宵。至于玩什么,最有意思的恐怕要属“偷菜”了。中秋之夜,大姑娘们会去农家田园里“偷菜”,以讨个好彩头:“偷着葱,嫁个好老公;偷着菜,找个好女婿。”由于这是民风习俗,故种菜的人也就不去计较,要“偷”
我不确定中秋歇几天
中秋节是法定假日,跟周末连在一起,可以放三天假,还不错吧!那么,古人中秋节有没有放假一说?他们总共歇几天呢?
这就要看我穿越到哪个朝代了。如果是唐代,我依然能享受三天假期。那时,中秋被定为全国性的节日,一般放三天假。当然,这里指的是古代官员的休假,士农工商是没有这个专属假期的。所以穿越之后能享受几天假期还要看我的职业哦!
到了宋代,公共休假制度在我国的休假史上“登峰造极”,一年的节假日多达76 天。不过,这些假期跟中秋节都没什么关系。一直到南宋宁宗时,根据法典《庆元条法事类》“假宁格”规定,中秋才得到了一天假期。砍高粱、掐谷子、掰玉米、刨芋头、割豆子、下苹果、晒柿子、揪石榴、摘花生、耩麦子,一个个音符,无不让秋风演奏得动听、感人。
其后的元明清三代基本上都不放中秋假。尤其是明清,除了冬至、春节和元宵,其余节日都无法享有休假。但是,民俗专家认为这恰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中秋的重视,因为无论是否有假,民间都会热热闹闹地过中秋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