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虚构的用途

虚构的用途

作者: 葭西日得录 | 来源:发表于2022-06-19 03:29 被阅读0次

今天看到朋友讲“学术型”与“文学型”写作的差异后,我感觉特别受启发。我前几天还在“说教”我同学要分辨清“学术型”学习和“就业型”学习。可能在单一模式下太久,发现不了无意识的惯习吧。(啊,我又开始总结“道理”)

之前我也意识到,豆瓣分析我的书单95%以上都是非虚构。曾经我觉得非虚构起码能带来一些“知识”,虚构作品都是编的,没什么意义。就像我的书最开始写作的灵感,是来源于一本记录一位社会学家装作没学历的人,去在底层打工的纪实。写作的时候,我慢慢意识到了纪实的局限性。比如我写了我的一位客人,在房地产热中发家,后来做过一些慈善,又因为地价不断上涨,把自己名下的庇护所给卖了。我和她不熟悉,所以写不了很多细节,只能尽量多得补充背景。我当时就想如果我能够虚构一部分,就可以让这段内容更有冲击力,更能解释当下社会的一种变化。

我最近比较喜欢的两部作品,一部是向田邦子的《父亲的道歉信》,这本散文集给我一个机会去感受一些我无法复现的情景,不同的家庭关系和战争下的社会生活。另一本是陈春成的《夜晚的潜水艇》,这本书别人说模仿博尔赫斯(博尔赫斯也是我喜欢的作者),用很真实的笔触把一些非常奇思妙想的事变得身临其境。之前我说实话不太欣赏虚构,随着后来的阅读,越来越欣赏那种把人带到一个全新世界的感受。

之前某次我提到《美好时代的背后》,觉得里面很多细节是我无法想象出来的,但因为角色本身经历的匮乏,让整个故事看起来并不那么精彩,有的地方陷入了一些陈词滥调。我当时就想,如果把很多角色身上的一些世界观和经历组合在一起,会是一些很精彩的形象。我会那么想,也是我对我自己书内容的一些不满和反思。

我当时在看的一些书是关于书写非虚构文学的书。看了很多优秀的普利策奖作品,就想那些角色天生就带了一些冲突,所以在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下,变得更吸引人。我笔下的人,和我一样是普通人。如果我想把我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的平凡下的矛盾表现出来,就需要很多沉闷的解释。

在我看来,小说是种浓缩的艺术。一个真实的个体,面对日常生活,其实是信息不够饱满的,偶尔会产出很多有生气的碎片,但只有把这些信息集中在几个人身上,才有看头。就像你说的,要制造一些情景,把一些人的事虚构成一个人,去呈现现实,这人就就是一个群体的代表。我最开始设想的是一个互联网大厂的新毕业生员工,对不断循环,毫无意义工作的抱怨。昨天下笔后,发现只有主角和同事的对话,好像又陷入了一种枯燥中。临时起意又加入了主角父母的形象,主角的意图也从抱怨变成了想要离职,父母想去阻拦。

这部分来源于我对加拿大留学生的观察。留学生的父母都在国内,其实对本地没有什么了解,但总是喜欢说自己活了那么多年,可以给与指导。在他们的建议和留学生体会的现实之间有个巨大的鸿沟,我想这是一种社会剧烈变革下的表现。通常来说,城市工作的父母可以更快了解加拿大现代社会的运作,那些开工厂富起来的人,对人生的指导就相对无力一些,比如不知道专业的人脉的重要性,不了解实习的意思。

我老家在河北石家庄,周围有很多工厂,有的人看起来年级大了很多,其实没有什么社会经验,毕业就进厂工作住分配的宿舍,相亲,在家属院买房,不认识同事之外的人。加拿大几种主流原住民可以划分成游牧民族,海洋民族。在看他们的一些书时,我开始反思那些所谓的陋习,比如见到管事的就递根烟,想着能不能套近乎,觉得公务员是最好的岗位,所有事都想靠熟人去操作,道德绑架和狭隘的审美体系,以及盲目排外,其实是农耕民族几千年生存处境的一个缩影。有人说中国人是最勤劳的民族,出国后感觉很多国家的人都很勤劳,特别是同样有农耕文化的,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识——只要勤快点,只要没有灾荒就可以活下去。

可这样的共识在科技的冲击下有了变化。我设计的情节是主角的父母不能理解为什么主角要辞职,明明收入也不错,也有头有脸。主角的父母生活在一个知根知底的,靠脚就可以逛遍的县城,每个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明白主角为什么工作那么久还说不出同事都叫什么。我和朋友的工作经历里,所有同事都不怎么熟悉,下班没有联系,离职也不会道别,当父母问你同事都怎么什么,我就很难表达这件事不可行。

前段时间看了一个纪录片讲某个时尚品牌是如何塑造时尚这个概念的,现在青少年可能更难脱离这种媒介塑造的现实。当我每次打开手机,火爆的话题都是特别健康纤细,妆容特别精致还可以忙完很多事的人,我就想那些生活有限的人,会不会觉得这才是正常,而他们是少数失败者。这种现实和媒介描述中间的差异,会不会给人很大的压力和焦虑。这也是我为什么想要更真实表达主角那种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我想凭借这样的表达让一些比我小一些的年轻人安心。

其实我要写的主角和我性格不太像,但有一个背景很像,我们都是漂在一个全新的城市。之前看加拿大的统计,温哥华有1/4都是华人。这么多的移民,给城市带来了巨变。我最近也在写一篇温哥华房地产变迁历史的文章。我就想加拿大渐渐充满各种移民,具体到个体,但大多数移民都很像,比如华人老移民是技术移民来了后干勒脖工,要不然是偷渡,新移民大多数是搞金融和计算机的,活在自己小小的朋友圈里。这不是说人们都变得怎么样,而是移民规则筛选出来,只有愿意成为这个国家的螺丝钉才能留下。个人其实是无能为力的,被裹挟,被推搡。我们可以做出很多选择,但决定不了自己的生活。人无法对抗洪流,只能努力才洪流中把握自己。

我其实也想写一些不一样的地方,比如主角的同事不是劝她忍,而是赞同她。可我想了想也不知道该怎么发展,因为认同她想法的人,极少数成功了,也不做白领了;其他人都回到了老家去做其他事。我甚至想不出什么工作可以让人活得有意义,最有智慧的可能就像主角说的,要忍耐,等到一定资历便可以干有一定自由的事,要在工作里给自己挖掘意义。

之前看一个统计数据说程序员等工种其实是特别容易漂流的,大多数人碰到更好的工作机会便会搬离过去的城市,这在很多工种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而这种搬迁的代价可能是很难和本地社区建立联系,漂在北美的华人程序员,对人际关系的定义慢慢变迁和瓦解。我的很多留学后本地工作的朋友说,毕业后没有新的朋友了,也很难接触到新的人。而我观察加拿大很多管理的妻子身上发生的事,又体会到为事业而搬迁时,女人总是那个要被牺牲事业的人,因为孩子总要有个人看,一家人总要住在一起,所以不得已都变成了无所事事的、苦闷的家庭主妇。

天啊,最开始我还在反省要写一些有细节的故事,最后又写成了我熟悉的讲道理……

相关文章

  • 虚构的用途

    今天看到朋友讲“学术型”与“文学型”写作的差异后,我感觉特别受启发。我前几天还在“说教”我同学要分辨清“学术型”学...

  • 原创小说 | 奇葩“面试说”(上篇)

    文章为多点HR原创,图片转载自网络。本内容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故事中涉及的一切信息均为虚构。内容如有雷同,纯属他...

  • 小说向 | 奇葩的“面试说”(下篇)

    本文为多点HR原创,图片转载自网络。本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故事中涉及的一切信息均为虚构。内容如有雷同,纯属...

  • 【虚构的非虚构之作】

    盗亦有道属于雪中送炭 桃花源这个地方诞生了桃花源记这个梦想 黑夜给了白天光明我们本来就有一双黑色的眼睛 在精神病发...

  • 文章的虚构非虚构

    文章分二类, 虚构非虚构。 非虚构的文章: 强调客观呈现, 真人真时真事, 历史的记录 科学的阐述 人生的传记 事...

  • 虚构,非虚构

    梦想实际是一种虚构,而要到达梦想其实是一个非虚构的过程。 回想从前,总是按照自己的喜欢和兴趣,读小说、...

  • 虚构与真实

    每一个人是虚构的 每一种关系是虚构的 每一处工作环境是虚构的 虚构的故事,虚构的情节 虚构的世界,虚构的地球 上帝...

  • 用途

    这棵海棠叶子开始落了,落了的已经落了,没落的也已变黄,黄绿相间即将变黄,变黄了的一触即落,挽留不住。 榕树叶子没变...

  • 非虚构与虚构的理论

    非虚构是真实,虚构是基于真实攫取 一段继想象再创造的艺术,非虚构 是在地上行走的真实,虚构是在想象的 空间飞行,非...

  • 真实的虚构与虚构的真实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洗发水广告画面的角落里,常常有一行小字。 “艺术效果,仅供参考。” “艺术效果”是什么意思?...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虚构的用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eol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