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桃花”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唐·孟棨《本事诗·情感》。是指女子的容貌与桃花相辉映;后用以形容男女邂逅钟情,男子追念旧事的情形。泛指所爱慕而不能再见的女子,或形容由此而产生的怅惘心情。这个成语还藏着一段美丽的故事,不过有几种版本。
巜题都城南庄》第一个版本:孟棨《本事诗.情感》中是这样记录的。在唐朝时候,书生崔护才貌双全,颇有名气。他长得白白净净,眉清目秀,别人一见到他就有说不出的喜欢。但他性情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当然,同其他才子一样,崔护也想平步青云,凭借才学进入政坛。有一年,他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清明节这天,天气很好,崔护无事可做,就一个人来到城南郊外游玩。忽然,崔护发现树林掩映中有一座住宅,由于修得很有趣,再加上与花木相伴,让人感到非常雅致。“这座住宅的主人不知是谁?怎么修的如此之妙?为何屋外连一个人影都没呀?”崔护一边想着一边走进门,见没有任何人理会他,便伸手向门扉扣去。门“吱呀”的一声开了,一位年轻、美丽的姑娘从门内盈盈走出,娇声问道:“相公,找谁呀?有什么事?”崔护见了那姑娘,居然一时说不出话来。过了一会儿,他才结结巴巴地说道:“哦,我叫崔护……现在不是清明节么,我贪游风景,误到此地,感到有些口渴,想求小姐赏些水来喝一喝。毕竟这四周尽是水沟,沟渠里的水不太洁净,所以不能人喝。”姑娘听了这一番话,不由得抿嘴一乐,落落大方地将崔护让进院子,小心翼翼地捧来一杯清水,说道:“君子,请饮用吧。”然后,她往院内的一棵小桃树上一靠,怡养心神。崔护见她站立不动,显得更加美丽,真是亭亭玉立,娇羞无限。崔护望着她,顿生倾慕之意,不觉得看呆了。
后来虽然时过境迁,崔护还时常想到那位迷人的姑娘。到了第二年的清明节,崔护又来到了京城,便去城南郊外找那位姑娘。以解相思之苦。没想到,到了那所住宅,虽然依旧是桃花盛开的地方,可是这所住宅的院门却紧紧锁闭。崔护实在不甘心,在门前伫立了好长一段时间,总不见有人回家。他心中凄苦,在门扉上题诗一首作为纪念:“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写完诗,在落款中写入自己的真名。他自吟了两遍,觉得诗句纵然巧妙,对自己的相思病却丝毫不起治疗效果,只得惆怅地慢慢离去。
第二个版本:唐朝时有一位到京城应考的读书人,有一次他到城南郊外游玩,看到一间小屋很不错,就找借口走进去看看。没想到一看就看上了屋里的一位美丽的姑娘。第二年清明节他又回到那间屋子,却看见大门锁着,人已经不知道搬到哪了?于是就提笔写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然后就回去了。过了几天,不死心的他又回到那个地方,这一次大门不但没深锁,还看见姑娘的父亲,姑娘的父亲伤心的告诉他说:“我女儿因为看了他写的诗因此得了相思病,没想到竟因此而死了。”他听了之后非常难过,情不自禁抱着姑娘大哭,没想到这时姑娘却醒了过来,原来她只是昏倒而已,不久后,身体渐渐痊愈的和姑娘就和读书人结成了夫妻。
第三个版本:古书记载,崔护上京赶考,正是桃花盛开时节,在一个茶馆喝茶,与茶馆女孩一见钟情,把自己身上的玉佩作为定情物,自己要上京赶考,约定如果高中,必上门提亲,该女子父母也同意,待到崔护赶考回来,提亲,也是桃花盛开时节,可是该女子已经死了三个月,崔护看得桃花,想着该女子的容貌,伤心成疾,痛了几个月,好了以后在该女子家墙上写上了这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所以这首诗才有了这样美丽的传说。
从古至今,相聚再怎么美丽,终究还是要离别。离别真的让人伤感,但是也因为有了一次次的痛苦别离,才会有一次次的欢快相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