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是我们“中考政策分享”线下沙龙的第三场。沙龙的分享人,依然是学霸娃的妈——一个幼教专业毕业、学习家庭教育多年、把女儿培养得非常优秀、目前也在从事升学和教育的妈妈。
今天来参加沙龙的妈妈们,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困扰和焦虑:如何让孩子乐意跟自己分享?如何让孩子有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提升学习成绩?……
通过分享人妈妈智慧的提问和分析,我和现场的妈妈们逐渐明白了问题的所在。我们其实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知道他们想要的是什么、不了解他们喜欢和擅长的是什么、也不清楚他们需要怎样的支持和帮助。
我们只是凭着一腔热情,一股脑的想把自己觉得好的品质、把自己认同的评判和标准、把自己想要孩子实现的目标……通通的对孩子提出要求和期待。
却忽略了去看到孩子本来的样子、去欣赏孩子独特的天性、去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去鼓励孩子做得好的言行……
我们看到的,似乎都是孩子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在我们的眼里,孩子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和不足。
道理谁都明白,但真正要做到却非常的难。我自以为,自己在这方面做的还比较好。在上午的沙龙活动中,还分享了一些自认为成功的经验。
但在晚饭时,现实就给了我一记闷锤。在晚饭聊天的过程中,儿子提起现在补课的语文老师不那么理想,并且说他在开学之后不想在补语文了。
因为他在一诊中语文的失利,让我无法接受他“不补习语文”的决定。于是,我又提起了他一诊因为语文拖分的事。想通过这件事情,来说服他打消这个念头。
但或许这件事,一直是儿子心里最不愿提及的痛楚。所以他的情绪立马变得失控,脸红脖子粗的为自己争辩,最后导致了我们的不欢而散。
事后,我发现自己又一次掉进了坑里。我为什么会那么介意这偶然一次的考试失利,并总是忍不住一而再、再而三的在儿子面前提起呢?这只能说明,我更在乎儿子的学习成绩,甚于他内心的感受和情绪。
这个发现,让我有些惊慌失措。我自以为,在通过这么多年的学习之后,在亲子关系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惊喜的改变。但实际上,内心深处的我依然是一个焦虑和功利的家长。
临出门散步时,收到儿子同学的家长发来的一条信息。信息上展现的,是儿子同学买了一堆化学实验器具和那个孩子动手尝试化学实验的照片。
立马我的心态就不平衡了,马上把信息拿给儿子看,并且怂恿他说,“你化学成绩不好,要不要我也给你买回来,你在家里试试看?”儿子一口否决,头也不回的插着耳机走出门去。
我只得轻叹一口气,无奈的跟在他身后出门散步。散步的过程是很美妙的,我们一家三口已经好久没有这样,悠闲自在的一起散步聊天了。我跟他为晚上的旧事重提道了歉,也答应尊重他开学后不补习语文的决定(虽然心里,依然是无比纠结的)。
他的神情在这样轻松的聊天氛围中,显示欢快了起来。跟我们分享了他的学习和生活,也再次强调说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会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节奏。
虽然依然有些纠结和难受,但我更喜欢看到这样的儿子:自信、自在、神情笃定。无论如何,我们不能替他选择自己的人生、也不能为他安排周全余生的一切。
想起蔡颖卿老师说过一句,我很认同的话:“在孩子小的时候,帮他们扎根。在孩子长大之后,给他们翅膀。”在我看来,这才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爱。
所以,或许亲子关系中最大的难题就在于:在孩子小的时候,不肯欣赏他的天性。在孩子长大之后,不愿放手让其远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