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到学校门口接娃放学,都能听到几个宝妈在谈论自己的孩子,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白:“我们家孩子胆子太小了,上课都不敢举手。”或者:“我们家孩子懒,作业要我们一直催。”……很多家长喜欢当众给自己的孩子贴上不同的标签。但却不知标签贴上容易,撕下就难了。
绝大多数的孩子或多或少被贴过“真聪明!”、“你怎么这么淘气!”、“你怎么这么笨!”……这类标签。
David自从上学以后,一直被老师夸奖“乖”,在学校从来不闹事,老师也经常找他帮忙,到了小学,周围的同学家长见面有时也要好好的“夸”他一通,“你真乖,从来不用留校”、“你真乖,从来不用大人操心”……
开始,父母还没怎么在意,但在后来的生活和交流中,就发现David做事非常循规蹈矩,就像唐僧画一个圈,就不敢往外跳的感觉,并且在创新意识上也很薄弱。这和他家长的教育思想有很大的冲突,和他沟通过好多次,让他在不伤害自己和别人的前提下,适当跳出生活中的规则,允许去犯点错误。但开始效果颇微。问其原因,被告知,这些做法是不对的,老师会责骂,同学会笑话、不能随便犯错。后来经过了长久的不懈努力,慢慢灌输犯错不可怕,任何进步可能都是在不断犯错中成就的,并且以很多名人故事去引导以及亲身去实践,才逐渐改变。
一个“乖”字,就像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无形中给了他很大的压力,让他在学校甚至在思维上不敢越雷池半步,因为这样会破坏他在老师和其它家长心目中的形象。
还有David做作业的时候有时需要画画,他从来都是随便画上几笔,有时家长实在看不下去,就让他认真画下,他振振有词说道“同学每次都说我画画是全班最差的,我也感觉我画画很难看,所以再怎么用心画也没有用,还不如随便画下就可以了。”
这些来自老师、同学、别的家长和父母或好或坏的评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小孩的行为。这些片面的评价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其实对孩子都不好。好的,孩子会习惯这个评价,辛苦的维持,抗压能力变差;坏的,会使孩子逆反,或是伪装自己讨好周围的人。
这些评价就是我们所说的贴标签,也叫“标签效应”。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其中,儿童最容易受“标签效应”的影响。
“妈妈说我笨,我就是笨啊,反正我学什么也学不会。”、“老师说我太调皮,说我总欺负别人,反正我就是那么坏。”……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成人的话语在他们眼里又有权威,一旦被贴上这些标签,孩子可能会直接给自己下定义,认为“我就是这样的”。
孩子在成长中要不断进行自我实现,理想和目标正是前提条件。但如果我们给孩子贴上标签,孩子就会用我们赋予的这个标签来定位自己,未来也会朝这个方向靠近。
那么那些容易被反复强化的标签呢?这些标签有几个特点:
1、一般是孩子最为亲近的人贴的;
2、孩子会被反复贴上相同标签;
3、有些标签会被大人拿来“炫耀”;
4、标签容易以偏概全,对孩子的判断不够准确;
5、有些标签是父母强加给孩子的期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晕轮效应”,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晕轮效应,其实仅仅根据事物的个别特征,就对本质或全部特征下结论,是很片面的。给孩子贴标签便是种非常片面的下结论方式。
那我们父母应该怎么去做呢?
1、不要急于给孩子的不好行为定性
家长现在看来的“坏”行为,很多是小孩的天性,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虽然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但人生是个马拉松比赛,不是50米赛跑,家长不能太过于急躁,给孩子耐心,对孩子的“坏”行为要学会容忍。
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上“坏”标签,孩子一两次的行为可能只是偶然,不能代表他的全部,不能以偏概全,所有的行为只要家长耐心引导,都能得到纠正。
2、不要说“又这样”、“总是”、“永远”、“改不了”这样的话
这样的话很容易让孩子破罐子破摔,阻断他努力的动力和方向,产生“我本来就是这样子了,改不了了”的心理。这样的话虽然是家长的气话,但杀伤力却是顶级水准,无形中把孩子真正的推向了“坏孩子”角色。
你需要切断每件“坏事”之间的关联,就事论事,不要把孩子逼进不可打破的“宿命论”。你要换一种说法,直接表达自己的困扰,然后和孩子一起想个办法解决问题。
比如小孩考试因为粗心出错,有些家长就开启了咆哮模式。“你总是这么粗心,永远都改不了”,试下,你多咆哮几次,你会发现小孩粗心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改善,还越来越多。
换个角度告诉孩子,“偶尔粗心是正常的,但是一而再的粗心就不对了”,“考试的时候,第一遍要认真审题,草稿也不要太潦草,便于检查,做完后,要仔细检查,不到交卷时间不要停止检查”,“平常要把练习当作考试,考试的时候当作练习”,并且在平常做作业的时候父母适当参与其中,培养小孩认真的习惯。久而久之,小孩粗心的毛病自然就改正了。
3、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要用角色符号定义他的人格和能力
比如孩子打破玻璃杯
只要告诉他这样结果很危险,容易受伤,清扫也很不方便。
不要去直接去说:你就是个败家子,笨手笨脚的。
4、夸奖的时候,夸具体不夸全部,夸事实不夸人格
不要习惯性的对孩子说“你真好”、“你真乖”、“你真棒”、“你是个好孩子”、“你真聪明”…..
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反而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扣上一个标签,让孩子倍感压力。
要针对事情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