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尼采在《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中说,这个世上存在一些“散落的人”,他们无私且在沉思,他们为国家精神的患病和堕落感到切身的痛苦,他们的眼睛不是匆忙躲闪地掠过事物表面,而是善于发现通往其本质之核心的入口。
12
读哈耶克《致命的自负》,对韦尔弗雷德·特罗特的一段话很有共鸣:“我们必须自我警惕,切不可认为科学方法的实践增强了人类理智的能力。以为在一个或数个科学领域里出类拔萃的人士,在思考日常事务上也会聪明过人一一与经验相悖者,莫此为甚。”
13
乔伊.帕尔默《教育究竟是什么?100位思想家论教育》,教育深刻地影响了人的成长,所以每个人都是一个教育案例。思想家论述教育,并非仅仅出于思辨和想象,而是受驱于教育塑造他们人格与思想的伟大力量。
14
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细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上海译文出版社),这其实是一本讲地球“风水”的书。落后或被淘汰的民族不是“种”不行,而是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限制了其发展的可能,比如美洲没有牛马,所以印第安人发明轮子后只是当玩具,而不是用来制造战车。
15
爱弥尔·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上海人民出版社),我们今天所熟悉教育制度和教育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其背后的历史逻辑和人文内涵是什么?作者以社会学家的视野和洞察力,把法国启蒙教育长达十几个世纪的演进过程勾勒得条分缕析。读此书你会觉得,教育的演进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走向。
16
迈克尔.施瓦布《生活的暗面》(北京大学出版社),这本社会学入门书先有一问:我们为何要了解社会学?作者说“社会学能够帮我们更好地了解自身和社会,从而过上更满足、更能自我决定、更自我负责的生活,为自己的存在进行解释”,具有社会学意识的人能最大程度摆脱社会设置的思维轨道。
17
詹姆斯·洛温《老师的谎言》(中央编译出版社),在揭示历史真相方面,历史教科书往往做得最差,即所谓“没有真实的历史,自有历史的真实”。对渴望了解历史的人来说,大量而多元的阅读以及由此获知的历史逻辑和同理心,能够帮助我们最大程度地接近历史真相。
18
塞缪尔·斯迈尔斯《品格的力量》(光明日报出版社),这个英国政治改革家130年前写的书之所以畅销至今,是因为书中论述的各种品格能够跨越时空给人以感召,而那些或多或少具备这些品格的人永远如星斗般闪耀。泰晤士报评价说,此书“像人生的北斗星,永远照耀着那些曾经阅读过它的人”。
19
纳撒尼尔.菲尔布里克《五月花号——关于勇气、社群和战争的故事》(新星出版社),一艘毫不气派却远涉重洋的帆船,一群九死一生以求信仰自由和生计的清教徒。五月花,天路客,不经意掘开了美国精神的源头。相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天路客们的自信和荣耀感造就了一个新世界。
20
蒙田《蒙田随笔》(上海人民出版社),相貌、荣誉、虚空、想象……这些只是毫无新意的概念吗?也许你会这么认为,但蒙田在每个词前面加个“论”字,就点石成金般地呈现了一篇篇生气勃勃而富有启示的美文。从中你能读出幽默、智慧以及一个人在时间流逝、世事无常中表现出的从容与淡定。
网友评论